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写作中的“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读写结合,自古使然。而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虽是说文章贵在不经意而得意,但在此等风范,更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以充分之阅历挥发其精妙而成的。否则的话,文章成不成姑且不说,这“妙手”肯定是长不出的。笔者想借“读”这只鸡下“写”这只蛋。
  
  一、作前之“读”
  
  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课堂上讲,有些学生就在座位上拼命的翻,翻什么?――作文书!仿佛有了作文书便万事大吉。他的脑子里并不是在想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他人的东西。这些学生平时往往平时就不怎么读作文书的。这种“临时抱拂脚”的最大目的就是“交差”,至于由写作的投入而成就其文的个中奇妙的感受,他恐怕就难以体会了。而写作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经压抑和诱发而成的胜利感,这种表达欲的满足感。写作的魅力难以体会,谁又去乐于写作呢?所以,作前之“读”是一种基本功式的涵养之炼。它的快乐是一种人类的纯粹求知的快乐、天性之乐。因为这种读,它的目的还不在于写,而在求知,求趣。但在客观上,这种读――笔者自称为大读――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它有一种无声的呼唤,它的力量广袤无边。写作的深浅、美丑,格调的高低,其最终的秘密就在于这最初的“大读”!所谓“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功就是“大读”。作为为教师,就应该引导,给其支撑,让学生自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笔者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种作业――“每日一得”――意思是说“今天,你读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先问问自己,然后再写下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但凡你有所得便写下来――几句话,几个成语,甚至几个有趣的字。笔者每“得”必批,或纠正,或补充,或点拨,或鼓励。这样,学生日有所获,月有渐进,长此以往,其读之功力益厚,何患作文无门呢?
  这种大读,特别包括读自然之书:花鸟鱼虫、流泉飞瀑、无名之杂草,变幻之轻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与自然之秉性。古人作文,尚谈“江山之助”,我们小学生写文章更是写自然之心灵。法国之卢梭,德国之康德,大圣贤之言壮哉!他们都把自然视为人类道德的健全所。在现实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操作中过分强调技巧训练,小学生的作文写的貌似成人,并以这种作文为优,岂不廖哉?要知小学生的作文贵在真朴自然,其赤子之心,最与自然为伍。而过分强调技巧的直接后果就是文章的“早熟”,虚伪,“为文造情”,发展到后来就是为文之道的丧失!
  
  二、作文之“读”
  
  作文中的“读”,笔者姑且称之为“小读”,即有明确目的的读,类似于搜寻式的读,类似于写文章中的“参考”。我们的作文,假如教师定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作文课上就写好,笔者认为鲜有道理。为何?读者可自想:一有约束之时间(可惜这时间太紧);二有呆板之纪律(只准规规矩矩呆在自己的座位上冥思苦想)。老师谈了要领,学生去写,好像是有模有样,实则其中活的灵魂在慢慢流逝。这不是写文章,倒像考文章。姑且不论每个学生“性各异禀”,文思或敏捷,或缓拙,就文章而言,也是需要内心的诸多吐哺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找资料,去模仿,去演示,去创新,这就是作中之“读”。情境作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采用情境法,经常为学生们创设言语交际情境,进行说写训练。情境就是有目的,有疑问,有探讨,有深入的“读”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学生仿佛看到了作文的经脉流传,写的时候也就“心中有数”了。记得于老师在上《劝戒烟》这一作文课时,开场就是一个由学生表演的“祖孙俩关于烟的对话”的小品。对话自然就有矛盾,学生们针对这种矛盾开展讨论,老师顺势点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棒。于老师在他的《轧面条》这一作文课上,还亲自邀请了一位年近六旬的食堂炊事孙师傅走进课堂。这样的作文课与生活密切相关,方法活了内涵也深了。另外还可以适当打破作文成规(此举更适于高年级),不见得非要先写开头,再写经过,最后写结尾,如此按部就搬。教师可鼓励学生先写他自己最为动情的,最易入手的,然后以易带难,在一种不断胜利的进程中,继之以灵感喷发,终成一篇,何谓不可?世界名著《飘》就是这样东写一段,逐渐成形,以至蔚然成文,为后人传诵的。我们的小学生当然不是玛格丽特.米切尔,但法无定法,行的通就是好方法。
  
  三、作后之“读”
  
  作后之“读”,性质是检验性的、反省性批判性的。
  它的作用在于反复修改,以至成为作者心目中的文章。
  相传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每写完一段作品,就要高声朗读,遇有音韵不谐、辞意不达者,一删而尽;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其作品往往是已经交付排版,遇有不如意,便自毁其稿,如此“折腾”,才有震撼世界的《人间喜剧》;而《红楼梦》更是曹雪芹“十载批阅”呕心沥血之著。此时的“读”,便是以自己长久养成的敏锐之语感去修正文章中的瑕疵,去剔除它,打磨它,丰润,这就是作后之“读”。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而要改,就必须反复地用心地去读,以他人挑剔的眼光去读,去对待自己的东西。这样而成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收获;这样写文章,自己才会进步。笔者在平时就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或他人的文章,然后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大家交流,以期写出更好的文章,一个标点,或一个句子,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如此此等等,凡有所改进者尽悉指出。同学们的兴趣也浓了,眼界也高了,责任也重了,仅是为了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每次作文,笔者都要设立一个“最佳建设奖”,以鼓励这种互评互助活动。大家同此心愿,小作者们感到一种由衷的鼓励,这难道不会没有好的收获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5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