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美芳

  摘要: 贫困学生群体是每个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较一般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更易出现自卑、自尊心强、封闭、嫉妒等心理问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情绪波动。
  
  1.有关概念和理论
  
  1.1 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大众接受的最低标准。
  
  1.2 贫困大学生。
  目前相关研究把来自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缴纳或难以缴纳受教育费用家庭的大学生称为贫困大学生。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吉利教育资助计划新闻发言人、北京吉利大学的执行校长罗晓明先生认为大学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被称为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这样界定贫困大学生简便易行,本文使用这个贫困大学生的概念。
  
  1.3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
  
  2.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自卑。
  自卑是对自我的否定和贬低,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有着差距,拮据的吃、穿、用使他们自惭形秽。他们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为生活费发愁,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明显不如其他同学,因此产生自卑感。
  
  2.2 粉饰心理。
  有些贫困学生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就采取各种方法伪装掩饰自己。由于经济困难,贫困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他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自己的许多理想,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与他人交往中,贫困学生受自尊心和虚荣心,驱使试图掩盖这种差距,只图一时有面子,不顾现实情况地攀比、高消费。有些贫困学生自己独处时极其节俭,但在同学和朋友面前衣着讲究,花钱挥霍,表现出一种傲气。
  
  2.3 封闭自我。
  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现象,行动上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他们有的害怕正视现实,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采取逃避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挫;有的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贫困,想方设法加以掩盖,不愿和别人接触;有的怕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由于以前有过因贫困而遭人耻笑的经历导致心理挫折,自我封闭。总的来说,贫困学生大多不善交际,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独来独往。
  
  2.4 嫉妒心理。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较一般大学生而言,更脆弱,自尊心更强,更敏感,不仅他们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学校,而且他们更加害怕同学知道自己的贫困,害怕受到同学嘲笑,害怕被别人拒绝,甚至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或行为也会深深地刺痛他们的心灵。有些贫困学生比较偏激,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怨恨社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有些贫困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力比别人强,只是由于家庭贫困便低人一等,因此心理失衡,嫉妒他人。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只看到自己的贫困,而忽视了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遇事不理智,待人冷漠,缺乏真诚,反应过度,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 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心理障碍会对贫困学生的成长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造成他们成绩滑坡,学业荒废,心理脆弱,人格缺陷,诱发心理疾病等,因此高职院校要研究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实现心理健康,内外结合,综合诊治。
  
  3.1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3.1.1 充分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学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3.1.2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咨询。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强化辅导员队伍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调动党团各级组织的主导带头作用,把心理辅导作为党团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及感召力。同时,在进行学生综合考评,解决学生入党入团问题时,要加入对自身心理问题处理能力及带动周边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等内容,使贫困学生具备健康心理、阳光心态。
  学校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较快的发展,但基础还相当薄弱,仍需要加强和改进。学校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科学化,要设立专项经费,引进和培养高业务水平的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咨询的质量和效果,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为贫困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纳入教学体系,开设选修课程,还要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途径进行教育,借此提高贫困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要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如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集体上课等,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3.2帮助贫困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3.2.1 宣传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
  学校要使贫困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3.2.2 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
  学校教育贫困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3.2.3 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学生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学校要教育贫困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4 树立贫困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
  学校与社会要用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3.3 完善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体系。
  针对贫困学生问题,学校与社会应不断完善救助体系,扩大和完善高校贷款、奖学金等管理制度,放宽贷款限制,增加贷款数量,建立健全借贷还贷法规。从目前情况看,最主要的救助方式还是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地方要加大助学贷款力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新机制,协调好学校、银行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贫困学生可以在生源地贷款更是方便了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此外,学校还要完善和改进助学金制度,加大助困力度。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收费行为,避免乱收费现象,并在承受范围内适当减免贫困学生的一些费用,努力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安心学习。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要给予物质奖励,设立比普通奖学金数额大的贫困学生奖学金。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贫困生,学校还可减免学费,以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学校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不能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也不能让他们对资助产生依赖心理。
  
  3.4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帮助。
  3.4.1 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观念教育,向他们灌输社会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教育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贫困学生在择业时,要在充分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笔者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满自信、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自我期待便有可能与社会需要达到统一,职业定向便会有稳固的支柱;自我实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择业社会障碍就会得到积极的缓解和克服。
  3.4.2 提供就业渠道和信息。
  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狭窄,在求职信息,求职途径等方面对学校的依赖性大。学校可以在就业信息网络查询方面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让贫困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查询需求信息、发布求职简历和进行网上竞聘。
  3.4.3 针对就业的技能培训。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就要帮助贫困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根据要从事的职业进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5 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对策。
  贫困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心态,了解自我,接受现实,自强不息。进入大学后,面临全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贫困学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懂得欣赏自己,肯定自己;要正确认识贫困,生活虽然贫困,但自己正在获得改变贫困的能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发奋学习,自强不息,利用现实的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贫困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增进交往,可以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感到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是有用的,使自己变得积极乐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且能使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尊和自信。
  贫困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贫困学生要掌握性生理和性心理及性病防治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规律,性病传染途径、危害及预防方法,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观念,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增强自控力和责任感。最后,贫困学生要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过早涉足爱情殿堂,不把宝贵的青春耗费在谈情说爱上,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
  勤工助学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消除贫困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锻炼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消除贫困生的自我封闭心理;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偏激心理;有助于增强贫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缓解焦虑心理。此外,贫困学生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胸怀大志,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孟晶心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院学报, 2007,23(1):32-33.
  [2]樊富民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齐继妍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研究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路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7,6:176-177.
  [4]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5]张昌勇.贫困大学生的内涵及资助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
  [6]季良睁.勤工助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