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建清

  摘要: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要通过其课程特色来实现,高职院校应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加强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当今,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应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综合改革,争取取得新突破;应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和实习教学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操作、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高职特色;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相长。
  
  一、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模式的综合改革。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优化。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完成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来简化数学上一些复杂的理论证明,从大量繁琐冗长的公式推导和问题计算过程中得到解放,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进行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的改革需要。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得以更好地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与之密切相关联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应融入离散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加进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运筹学等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课程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
  大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传统方法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空间立体图形的绘制、移动、旋转、缩放等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变得比较直观易懂。在计算导数和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教学省时省力,而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中心,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立体化教材,它由电子教科书、音像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工具软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有机组成。立体化教材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发挥其优势,进行多种媒体技术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教学要求进行开发、制作并使用,能极大地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习教学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相对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技巧和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术、技巧和技能演示的直观程度是计算机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
  1.增设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就是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可以理解为“数学模型方法”的初步实践。
  2.“数学模型方法”。
  它是科学技术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一方面,数学建模可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用数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建模将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进行数值计算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充分运用问题案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教师应加强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遵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以数学方法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模块化教学方式和要求,积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去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学位层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发展应以教师为本。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这应当引起各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管理者要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素质和能力,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提升能力。
  (1)内部培养。
  各校应制订出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规划和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举办高职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学术报告会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在岗职业培训。各校应聘请校内外高水平教师、科研人员或技术工程人员对教师进行“一对一”方式的指导,通过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等促使教师在各方面有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2)校外培养。
  各校应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外的各类培训,如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教师座谈研讨,互派教师学习交流,安排到国内外进修和考察等形式,来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2.强化实践。
  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迅速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1)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改进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高职院校应采用定方向、定计划、定时间、定要求、定目标的“五定”原则安排教师到社会、行业、企业中去,到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进行工作,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使社会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高职院校应发挥企业在培训职教师资中的积极作用,强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各高职院校对培养培训基地应更广泛地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进行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专业实践技能、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提倡教师一专多能。
  
  3.优化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规模较大,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有效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1)教师要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高职教育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要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各高职院校对积极安排教师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尽快提高工程师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提高学历,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现在教师在教学一线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无暇进行自主学习、自我钻研,这对教师的成长、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各高职院校通过校内外的培养,能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创出自己的特色成就。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9):22-25.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16-19.
  [3]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