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使理解词语的过程成为学生开启心智、拓展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本文拟锁定小语界的一些名师,去品味他们独具匠心的词语教学策略,领略他们那充满智慧的灵动课堂。
  
  一、寻根――使词义理解更扎实
  
  汉字是一种很强的“音形义”结合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汉字的创造之源,探求词语的本原意义,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字形,而且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字义和词义。请看薛法根老师的《卧薪尝胆》教学片段:
  师:(画“女”字的象形文字)这是什么人?
  生:这是女人。
  师:(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
  师:(再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这样的人就是“仆”。
  赏析:在教学“奴仆”一词时,薛法根老师另辟蹊径,通过展示“奴”、“仆”二字的古文字形,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词语的本义。在这样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奴仆”这个词语的表层含义――下等人,还感受到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对人的侮辱、对人性的践踏。
  
  二、比较――使词义理解更准确
  
  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把“后园”,读成了“后院”,孙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后园”和“后院”两个词语的不同。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可以组成“花园”,还可以组成“公园”。
  师:可以组成“菜园”。是不是?种菜的园子叫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可以组成“庭院”。
  生:还可以组成“医院”。
  师:同学们有的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
  生:因为刚才听别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那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是。
  赏析:学生把“后园”读成“后院”,说明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模糊不清。此时,孙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组词,联系生活比较两个词语的不同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后园”一词的理解。
  
  三、追问――让词义理解更深刻
  
  词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练地背出某一词语的意思,而是让他们深刻理解并能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准确地运用。要想让学生达到自由运用词语的目的,教师必须将学生带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请看支玉恒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中的“浩浩荡荡”一词的片段。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的意思?
  生:“浩浩荡荡”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是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吗?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行走的队伍等等。
  赏析:当学生借助工具书说出“浩浩荡荡”一词的解释时,学生脑中停留的只是对这个词语“浮光掠影”的理解,虽然准确,但不够精当。支老师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通过多次举例和追问,带领学生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这样的追问深化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感悟――使词义理解更丰厚
  
  词语的“生存”环境是它所在的文本。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靠查工具书。应该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情境来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的。
  师:(指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
  生: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
  生: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
  师: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
  生:我看出车夫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
  生:我看出车夫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他的健康状况肯定很糟糕。
  师:(动情地)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扎破了,碎片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流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站不起来。
  赏析:有些词语,也许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意思,但会使用它,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这是因为学生在反复的接触中已经感悟出词语的意义了。但更多的情况下,词汇在学生的大脑中往往处于消极状态,换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就不会运用了。这跟重理性分析、轻感性理解的词语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在教学“饱经风霜”一词时,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饱经风霜”这个词将形象、情感和色彩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学生运用起来必然会得心应手。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5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