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最大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资源是指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教材、教具、学具、教学设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显性的知识资源。又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认知经验中所隐含的智慧资源。在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美国教育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一、浩如烟海的书籍
  
  走进美国的学校就像走进书籍的海洋,教室、办公室、休息室、图书馆到处都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除了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各类工具书以外,还有许多社会、科学、地理类书籍和介绍世界各国文化的书籍。
  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教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允许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所以在美国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在听老师讲课,有些孩子在一旁读课外书。也许是由于阅读环境的宽松,多数美国小学生都喜欢读书,即便是在课间或午休期间也会经常看到“捧卷阅读”的小书迷。美国教师很少布置机械重复、答案明确的作业,喜欢布置一些“小课题”作业。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坚持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体验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
  与我国小学生相比,美国小学生除了阅读时间长、阅读量大以外,他们阅读的题材也比较广。在富兰克林小学,我听了一节4年级的语言课,感触很深。上课的内容是学习西班牙著名作家Hemando be Soto的一个剧本。整个剧本分3个篇章,共11页。教师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的人物,然后按照场景依次读剧本。起先,我心中质疑:这类文章他们能读懂吗?可是随着课堂的推进,我的顾虑逐渐被打消。从他们富有感情的朗读中,从他们时而忧郁悲伤、时而眉飞色舞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读懂了,最起码他们已经体验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更何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没必要担心学生能否读懂,只需要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
  
  二、信手拈来的地图
  
  在日常教学中,一谈到地图我们往往想到地理课。然而,通过一个多月的美国教育考察,我深深地感受到地图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理课,而应该渗透到整个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的教育作用。
  在我们参观的5所中小学里,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室里都悬挂着地图,摆放着地球仪。有的学校还利用走廊墙壁或操场的地面绘制各类地图。在教学中,无论哪门学科,只要联系到某个国家或某个地理位置,教师都会随手拿出地图为学生做直观讲解。这种“信手拈来”的地图资源,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意识,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Easfford小学2年级的一节语言课上,教师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其中提到一种“会飞的鱼”,教师随即拿出悬挂的美国地形图,为学生详细介绍这种鱼经常出现的海域(美国佛罗里达岛屿附近)和它们的生活习性。表面看来,这似乎不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但仔细斟酌后发现,这恰恰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拓展,通过语言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从学生专注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会飞的鱼”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中。
  另外,多数美国家庭中也都藏有精装地图册和地球仪,家长十分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每到一个家庭,他们都会拿出中国地图寻找我们居住的城市,了解中国的一些著名城市和风景区。美国家长的这种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用之不竭的学具
  
  在美国小学的教室里除了书籍之外,见到最多的就是学具。他们使用的学具种类繁多、颜色鲜艳、便于操作,如各种形状的积木、插塑,各种精致的口算卡片和识字卡片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这些学具进行直观讲解,通过学具操作,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就是通过操作插塑来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教师出示9个黄色插塑和5个红色插塑,请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插塑。有的学生把两种颜色的插塑插在一起,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先用1个红色插塑和9个黄色插塑“凑成十”,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先用5个黄色插塑和5个红色插塑“凑成十”,然后再进行计算等。通过操作,学生很清楚地展现了其思维过程,直观地体验到了“凑十法”的本质。
  在美国,学具是学校的公有财产,可以循环使用。因此,他们的学具设计科学、质量过硬、容易保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相比之下,我国学生使用的学具,则在数量、质量、种类等方面逊色很多,致使学具的使用流于形式。
  
  四、自然便捷的墙壁文化
  
  “让校园的每面墙都会说话”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育人理念。美国学校很注重通过墙壁文化教育学生,突出了自然、便捷、实用的文化特点。说它自然,是因为它真实记录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主阵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说它便捷,是因为它更换方便、及时,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更新;说它实用,是因为他们不去刻意追求精致,而是注重实用,很多墙壁文化都是在一张粗糙的木板上完成的。
  在交流期间,我们曾经教美国的小学生书写毛笔字,学生每天的作品都要在走廊的墙壁文化中展出。他们的作品虽然有些稚嫩,但却吸引了很多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目光。可见,自然便捷的墙壁文化已经融入美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五、互助共享的学生资源
  
  “资源共享”是当今社会的一句流行语,但要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却并非易事。下面两则来自美国的案例,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案例1:小幼互助
  在美国,经常会看到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活动,每天下午都有小学生到幼儿园参加活动。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读书、讲故事、做游戏。这种小幼互助活动,既能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增强幼儿读书的兴趣,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可谓一举数得。
  案例2:跨年级合作
  在一节社会课上,我亲眼目睹了7年级与3年级学生一起学习的场景。这节课是在图书馆里进行的,学习的内容是“研究世界各国”。教师先把两个年级的学生交叉分组,使每个小组既有3年级的学生又有7年级的学生。然后出示研究提纲,学生根据提纲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会自觉担任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些复杂的研究任务(如,查阅、打印一些文字资料,绘制某个国家的地形图等)一般由7年级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绘制某个国家的国旗、在地图上标记一些主要城市的名字等)由3年级的学生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年级学生可以随时向7年级学生寻求帮助,7年级学生则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及时为小同学分忧辞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此时我们往往想到教师,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智慧资源――学生。以上两则案例就充分挖掘了学生资源,实现了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美国交流期间,经常看见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学习。极其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 开放的图书馆
  美国的图书馆非常多,几乎每个小镇上都有一个开放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是由镇上居民出资修建的,多数是免费的公益性图书馆,即便是收费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图书馆的存在可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喜欢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图书馆查阅资料,这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 规范的教育基地
  美国的社会教育基地比较多,也比较规范,很多社会课、历史课都是在社会教育基地进行的(几乎每月都要组织一次)。每个社会教育基地都有很多专职讲解员,他们讲解得都很投入,只要有学生参观,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有时还以提问题的形式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们听得很感兴趣并不时地做着记录。
  美国的社会教育基地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比如。Sturbridge Village是一个古代农场。反映了英国人刚到美洲大陆时的一些生活场景;Willimantic RotaryClub是一个露营俱乐部。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的历史场景:Mayflower和英语村则记录了英国人登陆美洲大陆的全过程。
  第二是公共的体育设施。美国的绿地和森林比较多,建有很多足球场、棒球场、篮球场和高尔夫球场。美国学生下午放学比较早,也没有太多家庭作业。因此,每天放学后都由家长带着到各个活动场所参加体育训练,有些学生甚至会每天参加几项体育训练。
  第三是开放的大学资源。美国的大学比较多,除了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几所世界名牌大学以外,每个州还拥有四五所大学。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都是对外开放的,并设有专门的接待处。学校或家长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类大学参观,使学生小从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
  
  (选自《小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6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