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字汉文化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神韵独具的“和”字,震惊了国人和世界。这个“和”字把古老的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民族性情、文明传统浓缩成一个可感可知的符号,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传递并阐释着一种美好的精神理念。下面就这个字的文化内涵加以解读。
  
  
  进一步推想,当鸟儿在树上有唱有和、欢噪舞动时,便产生了喜悦之情,于是就引申出“喜悦”之意来。《尚书・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之民大和会。”其中“和”字就是“喜悦”之意。如果环境非常安宁,没有任何外界的侵扰,鸟雀才得以在这样的气氛中唱和相应,于是便引申出了“和平”“和解”“融洽”之意。《孙子》:“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句中的“和”显而易见是“和平”的意思。《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这里的“和”字则是“和解”之意。而在《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里,就是“融洽”意思了。再后来,由“和平…‘融洽”衍生出来的意义,便出现了“和好”“和睦…‘和煦…‘温和”。《隆中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及《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的两个“和”字,就分别是“和好…‘和睦”的意思。
  综上所言,“和”的本义是调节音律使之和谐。《礼记》中也这样记载:“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虽然音符有高低抑扬的不同,只要与节拍吻合,不发生冲突,就能发出悦耳的乐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的意义从调和音节发展到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例见《荀子・修身篇》:“以善先人谓之教,以善和人谓之训。”此处的“和”字就有了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谐之意了。人类所处的环境极其和谐天下自然就太平,“和”便拥有了“和平”之意。《山海经・海内经》:“凤鸟见则天下和。”由此看来,古代的“和”与现代的“和谐”“调和”“和平”内涵没有什么不同。而“和”作为一种哲学和伦理,则是从美学和伦理学的领域产生和建构的。《国语・郑语》中这样记述史伯关于“和”的认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认为阴阳和则万物生,完全相同的就根本不能生。只有相和的事物融合才产生新事物,不同事物彼此吸取营养,互相依存,即“相生”。这里的“和”即“和谐”之意,它实际上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当代美学大师周来祥先生的“和谐”美学观的核心。只有在“和谐”的融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产生新物,促成大干世界的发展。
  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学而篇》有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在这句话里,强调“礼”的作用,是以“和谐”为贵。“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运用,必须以“和谐”为至尊。但是他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在儒学伦理中,由此可见,他们所倡导的“和”是有原则性的。孔子在《论语・子路篇》里还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强调做人必须与周围人和谐相处,同时也保持自己的不同。其用意可这样理解:要追求“和谐”,即追求一种多元的,包容不同意见的,不同看法的融合在一起的“和而不同”的局面。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透过“和而不同”四个字可窥见一斑。中国思想史上的“和谐”哲学观影响了华夏民族,也影响了世界。
  两千年前,圣人孔子把“和为贵”的信条传播给齐鲁大地。黄河流域开始由“人和”走向“政和”,在这人类文明摇篮的辐射下,中国历史就此不断呈现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政社会。
  “和”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和”字作为表演中的重要符号,除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外,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的美好憧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5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