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考试,想说爱你也容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建丽

  一、现象描述
  
  (一)现象一。
  考试了,“唉,又是考试”。学生在声声沉重的叹息之后,开始埋头苦做。批卷了,“这么简单的题还要错,我苦口婆心不知讲过多少遍了”,老师挥动着手中的红笔,埋怨着学生,等到批完,已是两眼发黑,胸中郁闷。讲评时,老师表扬先进寥寥数语,批评落后浓墨重彩,学生沾沾自喜者少之,垂头丧气者居多;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心有旁骛。学生订正了,不会的题还是不会,老师气得火冒三丈,训斥之后仍得“炒冷饭”。
  
  (二)现象二。
  “耶,我胜利了!”教室里一片热闹,他们在干什么?原来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考试。此前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场考试,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一次“闯关大比拼”活动,学生在规定的3分钟内摘到了一定数目的苹果(苹果上写有生字)后,每个人都获得了参加闯关活动的资格,他们高兴极了。伴随着音乐,他们拿着自己的闯关卡进入了由教师把守的“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三个关口,争先恐后地参与到闯关活动中。有的学生闯过三关后,还继续重闯其他两关,最后每个学生最少都得到了6枚奖章,闯关成功,还有几名学生甚至得到了13枚奖章,他们很高兴。最后当老师告诉孩子这就是考试时,孩子们“啊!”惊讶地叫了起来,随后学生表示对此次考试的喜爱,有的孩子说:“这样的考试真有趣,我还想再考。”有的说:“以前做卷子时很紧张,怕考不好被爸爸打,今天这样的考试不紧张,还可以得奖章,我喜欢这样的考试!”
  
  二、分析思考
  
  考试(尤其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考、高考热火朝天,家长择校更大程度上是看学校的教学质量,即考试成绩。在这种“一卷定乾坤”的大环境下,小学考试是毋庸回避,也回避不了的。考试集评价、甄别、反馈、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考试沦为纯粹的检测手段,它仅仅发挥前三者的功能。
  在现象一中,学生在一次次简单评价、机械反馈的过程中,麻木地接受考试带来的评价,很多学生没有收获的快乐,少有成功的喜悦,毫无发展的动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消失殆尽。而教师也在一次次考试中重复着哀叹与无奈。“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里,考试已经不是“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而是“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根极可怕的魔杖”。
  在现象二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场面,学生不怕考试,甚至喜欢这样的考试。原因何在?我想,考试本身并没有错,而是操作过程出了问题。如果,考试能让学生在接受检测的同时看到明确的学习方向,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得到莫大的学习动力,那么,考试就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学习环节。现象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老师把一次考试变成了一个游戏的过程,而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学生自然会喜欢它。加之,在这个游戏中又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在闯过一道道难关时,有了成就感。另外,老师用象征功劳的奖章代替了直接的赤裸裸的分数,学生哪里还会认为这是在考试,哪里还有“恐惧感”、“厌倦感”?
  
  三、对策探索
  
  书面考试在评价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承载着调控教学的重点、节奏和走向的任务,对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改渐入瓶颈的今天,既然学生没有办法避免考试,那么何不把这种被动的行为引导为主动的企盼呢?任何事情,主动出击总比被动挨打效果要好得多。
  
  (一)改变呈现方式,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教师应把每次考试置于一个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挑战性的绚丽背景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没有压力的心态下完成测试。这种检测放下“考官”的架子,通过试卷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低中年级的考试中要特别注意渗透“儿童心”,融进“儿童味”,适宜创设“闯三关”“打擂台”的形式,如案例二就属于此类。高年级的考试也要少点“成人面孔”,多些“娃娃趣味”,把对学生语言积累的测试放置在获取参加“综艺节目”入场券的竞争中,学生为了能参加节目,个个跃跃欲试、斗志高昂,且语言积累是难度最低的关口,一般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拿到“入场券”。把“口语交际”“想象作文”等的测试融入“露一手”这样的才艺比赛中进行;把“阅读理解”的测试设计成“语文知识大冲浪”的游戏……这样,在考试的呈现方式上,便充分重视了人文化和趣味化,使知识检测与趣味玩乐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寓考于乐。
  
  (二)调控命题过程,体现主体性和创新性相协调。
  1.把握命题难度,主张“绅士风度”。
  苏教版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不止一次强调:试卷不是用来对付教师和学生的,出卷人要用一颗爱心来出试卷,让学生考出水平,考出学语文的信心,考出做人的自信。命题要恰当,应该通过考试,来关注教师,解放教师,关注学生,解放学生……试卷千万不要难、不要怪、不要偏,不要考倒学生、考倒老师,要有“绅士风度”。因此,在平时不是以甄别、遴选为主要目的的考试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适当调控试卷的难易度。一般来说,学期刚开始的考试宜简单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对那些成绩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的学生而言,或许偶尔的一次“良好”乃至“优秀”都会给他们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或许还会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很多学生滋生骄傲心理时,教师可适时地泼泼冷水,提高试卷难度,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2.尝试学生命题,主张“激励褒奖”。
  当下,商品化的试卷、练习册可谓多如牛毛、漫天飞舞,让学生做这样的试卷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老师心知肚明。以往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考试,从没想过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因此,教师可让习惯于埋头接受考试的学生出一回试卷,在回顾以往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题型,而后试着去把握本单元或章节的重难点,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此举,既能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留意试题内容,从而在学习新知或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又能促进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对学生而言,做自己出的试卷,倍感新鲜,不仅要出题,还要负责批改自己出的试卷,尝试小老师。教师对学生出的试卷的质量要把关,特别是批改的质量,对出卷和批卷都不错的学生要及时激励褒奖,如:授予“小老师”的称号,让他享受一次“特权”――批改几张下次的试卷,优先知道自己的成绩等。
  
  (三)延长评价时间,确保考后优秀。
  众所周知,试卷讲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与修复;总结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方法习惯的强化与矫正。这些“后续工作”应该是整个考试过程的点睛之笔,至关重要。而学生拿到批好的试卷后关注的往往不是自己答卷的情况,而是得了多少分,哪里批错了,哪里多扣了,最后总分算得是否准确……这显然会影响他们对试卷讲评的关注,以及自己失分原因的深入反思。考试评价是教育的一个过程,而不仅是某个教育阶段的结束。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可以适当延长评价的时间――在学生订正完试卷后再作最终评价。如:试卷讲评听得认真,订正及时且没有再错的,最后等第可提高一个档次,即本来“不及格”的变成“及格”,“及格”的变成“良好”,“良好”的变成“优秀”。这样,在讲评试卷的时候,教师就无需三令五申“认真听讲”了,而效果自然比以前好得多。
  以上我只是从考试的外在形式谈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尝试,考试改革更关键的是考试内容的改革,诸如考试内容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要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融合,要拓宽取材空间、凸现生活化,要关注创新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凸显人文性等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只要教师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那么学生就一定会爱上这样的考试,一定会自信地说一声:“考试,想说爱你也容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