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东

  摘要: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应该先预测市场需求,进行职业调查,分析行业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然后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如今教师的课程理念已不再仅停留在课程和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应由过去仅仅是课程专家编写教材、教师执行的物化静止的文本状态,发展为课程与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接受,如何使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的课程从开发、定位到实施均能满足就业需要,成为职教课程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程开发”是指生产一个完整的课程的整个过程,包括分析(需求分析、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设计(方案)、编制(文件或媒体等)步骤。如果把专业开发比作企业的产品研发,则课程开发及研究就相当于制定产品研发的方法和规律。但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开发者主要是教师,一般情况下他们精通学科而非课程,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依赖于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经验,因此,对为什么要开设这些科目,学时分配的依据,今后经济、科技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精神、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等可能会考虑欠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熟悉和研究课程理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
  
  一、课程的涵义
  
  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中的普遍现象。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课程的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课程定义主要包括两层涵义,即给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内容和让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
  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已比过去要复杂得多。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局限于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把课程拓展为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课程涵义的这一扩充意味着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还是一个课程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因此,课程开发不仅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同时课程不仅仅指文本层面的课程,还包括了从教师领悟到学生等一系列层面。这就是说,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教与学的行为赖以发生的行动框架,而且要开发教与学行动本身。
  作为一种培养人预设方案现实施育人活动的媒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即在性质功能和总体框架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有共通之处。但是,教育性质、类别不同,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特殊的表现。而课程目标是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就成为了课程开发的关键。
  
  二、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规定了培养对象在一定时限内个体发展应达到预期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规格和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就是我们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能达到什么状态。
  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目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导致职业教育的需求层次及相关技术技能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职业教育生源本身的复杂性,亦难用一个硬性的、统一上限的标准来要求。因此,不同区域、不同生源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灵活设置课程容量、教学进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劳动就业为目标,以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为依据。要对学校专业发展的趋势、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业市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性。当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并且有关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时,可以采用针对性强的窄口径专业课程(例如“订单式培养”)。宽口径专业课程覆盖的职业范围较广,职业适应性较强,这与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职业多变性是一致的。
  
  三、课程内容的制定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之一。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一般说来,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准则:一是注意课程内容的基本性。高职院校所选择的课程内容除要具备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是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课程内容若不能被学生同化,成为它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
  鉴于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先要进行职业工作能力要求的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分析,以确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最根本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然后推衍开来,考虑掌握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所需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推断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课程是一个系统,更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不仅课程系统的各领域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且各种领域中的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相互作用。职业状况发生变化,必定引起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就必然引起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相应变化。课程系统内部的各种动因推动着课程发展、课程观的变更。随着经济改革、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系统塑性在发生变化。同时学生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学制高移化、学校竞争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系统的变化。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应随着各种课程系统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更加灵活地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增加新内容,及时引进前沿的科技知识,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
  
  为了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学习产生累积的效应,还需要对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加以有效地组
  织,使其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所谓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将所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高职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言,更强调其“进行行动”,即“做”的行动,因而他们需要的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从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比技术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超越单一的技术知识,从注重单一的技术知识到注重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应当成为高职课程开发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时应关注的一个要点。
  
  五、课程内容的评价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判断,从而为职业教育技术课程的改进作出决策。
  课程评价要强调及时性和一贯性。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开发的不断变化,课程系统只有及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调整的依据就是评价。
  课程评价要以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当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立足于教育理论、学术要求而转变为立足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既是培养目标,又是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评价还要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的专门教育,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生产第一线。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从他们的身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同时用人单位往往有来自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经过横向比较,提供具体实用的信息。课程开发具有专业性强、难度大和各有特色等特点。对课程的开发工作要注意灵活和创新,同时要坚持规范性,即要按照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用。为了提升开发课程的效用,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是少不了的,但也不能盲目照搬,即使是国外成熟的经验。由于教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某些内容、结构,以及课程观方面的价值倾向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即使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情况千差万别,何况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状况的变化,人们的心态也会有所不同,对高等职业教育成果的期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征求不同的意见,综合思考,从而编写出适用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卢昶,刘静予.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卢昶,刘静予.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方法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