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用语俭省,惜墨如金
  “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短短几字,把江河日下、毫无号召力的周天子,蠢蠢欲动、骄横得意的诸侯,目光如炬、气度不凡的齐威王写得活灵活现,可以让读者想象背后隐藏的种种。在交代齐国的外部环境时,仅用了“赵伐齐”、“魏败赵师”这七个字。“群臣耸惧,莫敢饰伪,务尽其情”,简洁道出事件的结果,把齐国强大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文风,值得时下酷爱洋洋洒洒千万言的所谓文人大家们借鉴。
  二.巧设对比,切中要害
  齐威王对两位臣子的话,近臣们对两位大夫的评价,威王对两位大夫政绩的考察,威王最终得出的结论,臣子们最后的命运等,无一不是鲜明的对比。司马光在巧设对比之中,揭示的是治国的重要原则:偏听则蔽,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一段里,司马光不惜笔墨,借威王之口,道出心声,又用对比的方式,不断强调,其中寄予的“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苦心,可想而知。联想到新中国历史上的放卫星时代,完全不尊重事实,亩产几十万斤的弥天大谎也能成为新闻,那是何等荒唐!当虚伪成为风习,天下人心如何不乱?
  三.见微知著,意蕴深远
  明君是历史对称职帝王的最好评价。所谓兼听则明,帝王要做到兼听,不被近臣们所左右,做明君,却不那么容易。不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要学会多辟考察官员的渠道。齐威王感觉到近臣的势力甚于外臣,他一面姑且听左右毁誉,一面又暗中派人实地考察,这是怎样的治国智慧?为扭转风习,他树了一个正面榜样,又“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臣下再也不敢假言饰非,其结果是“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肯定齐威王的治国智慧,其实也是给当时以及后来的执政者指明治国之道。
  在治国方略上,司马光一直强调礼治,他在《资治通鉴》卷首就开宗明义指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在他看来,在天子的职责中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在礼制中没有比区分地位与匡正名分更重要的。礼就是法纪纲领,分就是君臣有序,名就是公侯卿大夫们的等级爵位,当然,其中也包含有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周烈王六年》讲的便是齐威王如何凭借礼治而成功治理国家。威王即位之初,贪图享乐,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也就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国家不治。但此时的威王已经幡然醒悟。他意识到治理国家,抓住了礼治,就是抓住了为政根本,能起到用力微而收功巨大且长远的功效。所以,在“周室微弱,诸侯莫朝”的时候,独“齐威王来朝”,这既是做给天下诸侯们看,也是做给臣民们看,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天下以此益贤威王”。在处理即墨大夫与阿大夫的问题上,他严肃法纪,惩恶扬善,其实也是在维护礼制,维护统治秩序,与强调礼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①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
  ②自子之居即墨也。( )
  ③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 )
  ④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②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3.本文在今天有什么借鉴作用?
  
  附:参考答案
  一.①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②居:任职。③语:告诉。 ④馁:饥饿。
  二.①这是(因为)你不巴结我左右的人来求得美名。②于是朝臣们都害怕了,没有谁敢弄假欺骗,尽心致力于政务,齐国治理得非常好,成为天下强盛的国家。
  三.执政的关键在于:①要注重调查研究,务必了解实际情况;②要赏罚严明,雷厉风行;③正人先正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6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