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隐喻认知与英语听力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振环

  摘 要: 隐喻的理解和认知是理解话语的关键。本文从隐喻认知观出发,从隐喻理解与文化及语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听力教学中应当注重学习者隐喻认知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关键词: 隐喻理解 认知 听力教学
  
  1.引言
  
  近年来,认知理论的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理论被进一步地细化,其中让学者们最感兴趣的便是隐喻认知。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般的语言现象,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domain mapping)。人们对隐喻研究已提出了很多理论,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基于不同的语言层次,强调了不同的分析重点。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试图找出隐喻认知在二语习得中应用的渠道,将隐喻研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及阅读、词汇等具体的教学环节。蔡龙权(2003)提出了隐喻研究的二语习得框架,指出隐喻理论对二语习得的直接贡献,即通过学习隐喻性表达培养语义逻辑扩展能力和话语交际的变化能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其操作性。龚玉苗(2006)提出了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对隐喻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隐喻理解与文化及语境的关系,将提高学习者隐喻认知能力作为促进听力教学的一种手段,并通过实例进行阐述。
  
  2.隐喻的认知观及隐喻理解
  
  理查兹(Richards,1976)最早提出:一个隐喻包括三个方面,即主体或主旨、喻体或载体和基础。例如,“Love is a red,red rose.”中,“Love”是主体,“a red,red rose”是喻体,二者的相似点便构成了隐喻的基础。所以,要理解一个隐喻,关键要找出主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即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听话人便可获得该隐喻的意义。这与Lakoff & Johnson(1980)的隐喻观不谋而合,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件事物或经验”。隐喻不仅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而且指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个不同概念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在本质上便是隐喻性的。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赵艳芳,1995)。从提高隐喻认知能力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具体操作中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极普遍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理解与文化的密切关系;(3)认识到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3.听力教学中提高隐喻认知
  
  3.1认识隐喻的普遍性及隐含喻体
  学习者应首先意识到隐喻是语言必然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是了解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一个有力工具。一般来说,隐喻中的喻体对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隐喻语言比比皆是。例如,汉语表达中有“风烛残年”“鼠目寸光”等成语或谚语。英语中也有“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种旅途)”,“The human mind is a machine.(人的大脑是一台机器)”,诸如此类的隐喻。通过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其中的隐喻现象及隐含的喻体,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中隐喻部分的目的。
  3.2认识隐喻理解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本体和喻体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赵艳芳,2001)。中西的隐喻表现形式反映出了两个民族对同一世界的不同的透视角度,在这两种不同的概念系统中有差异也有相似性。
  在中国,“蜡烛”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汉语中人们习惯运用的成语是“风烛残年”,形容老人的生命即将结束。英语中,人的感情却容易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the winter of an old man”。汉语中“水火不容”“拦路虎”在英语中的对应语分别是“oil and water”“a lion in the way”等,可谓俯拾皆是。以上实例证明文化差异影响对隐喻的理解,从这一侧面说明了中西民族文化认知观的不同,这为学习者在理解隐喻时设置了障碍。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文化隐喻又存在着相似性,这也是可比性的前提。尽管中西民族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但有其思维的共性。例如,in the same boat(患难同舟)等。又如中西文化里都习惯于用“金钱”的概念来表达“时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提供了“金钱等同于贵重”的信息,“时间”范畴与“金钱”范畴因具有某种可类比性而被并置在一起。因此,相似性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切入点,学习者在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同时应该以文化的相似性为基础来理解隐喻。隐喻的理解也可归纳为:异中求同的过程和结果。
  3.3认识隐喻理解要借助语境寻求最佳关联
  语境对隐喻的确认和理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认知主体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人们通过想象力,努力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统一”,构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如果这种“统一”能够适合当前的语境,便可获得隐喻义。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包括话语的上下文、交际时的物质环境等语境因素以及听话者的知识因素和认知能力。因此,学习者理解听力材料的真实意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旧信息是听者已有的相关知识背景,而新信息则是当前的话语,新旧信息都会对当前话语中隐喻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当我们听到关于去医院看病的标题,我们就会启动相应的图式,头脑中就会出现有关医生、药物、病房、器械和诊断等各个图式。这是个记忆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非只是简单地复制,它是对新认识的事物进行重构,使其与已有的图式融合。可以说,图式的应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百科知识,同时还是根据百科知识进行推断、假设、验证和纠正的过程。
  
  4.结语
  
  在听力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理解话语,给话语理解提供一个认知方向,让听者沿着它去寻找语境与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达到对话语的恰当理解。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听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隐喻认知的首要条件是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范畴词,如果学习者的词汇量不够大就会给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隐喻认知能力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其次,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提高了隐喻认知能力并非意味着学习者可以自由理解隐喻性表达,而是应多了解目的语的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提高文化敏感度,善于捕捉新信息并及时调动旧信息,以达到快而准地理解听力材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meron,L.& 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Wilson,D.,Sperber,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5]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6]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7]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