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英汉文化空白的翻译谈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 萍

  摘 要: 文化空白是由于国家间历史、环境、风俗等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一种常见现象,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词汇空缺上。对于翻译实践者来说,应当认真学习、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间的不同,通过恰当的翻译去弥补空白,搭起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 英汉文化空白 词汇空缺 翻译
  
  1.引言
  所谓文化上的空白(cultural blanks),即有些说法或行为是一国所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例如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老油条、炒冷饭、瞎子吃汤圆、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对牛弹琴、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a green ey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rojan horse,take French leave,a black sheep,a frog in the throat,a bee in one’s bonnet等。
  文化上的空白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词语空缺,继而造成意义上的冲突,如英语“flower”也常用来指女人,但汉语“花”这个词,经过一定组合后却有别的意思,例如:拈花惹草,花街柳巷里的“花”是指不三不四的女人或娼妓。这样一来在进行英汉间的翻译时我们应当格外小心,字斟句酌,力求通过恰当的翻译来填补这种“空白”,避免“冲突”。
  2.文化空白产生的原因
  2.1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故有不少是农谚。如: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means drawing nothing)。
  英国人喜欢航海,故用语不少源于航海事业。例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再如英语借用fish的比喻很多,汉语中却为空缺。英语说“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how to swim.”和“Fish begins to stink with its head.”,而对应的汉语表达是“班门弄斧”和“上梁不正下梁歪”。英语说drink like a fish,汉语只能用“牛饮”对应。牛在以耕田为主的农业园中非常重要,因此造成汉语中有许多由牛引出的词语,如:牛脾气、牛角尖、孺子牛、牛劲、吹牛、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等。英国是个游牧民族,与奔马有关系,因此由马引出的词语较多:blackhorse(黑马),talk horse(吹牛),a willing horse(工作认真的人),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work like a horse(像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
  2.2风俗上的不同
  任何语言的词语只能在和人们具体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的情况下才会有意义。奈达(Eugene A.Nida)在其1981年出版的一本论述文化的书中,曾举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都说:“我们诚心相爱。”“I love you with my heart.”,但是在非洲许多语言里,人们得说“用肝来爱”(love with the liver);英语中把男人的喉结叫做“Adam’s apple”,而在苏丹的一种语言里,喉结就被称为“喜欢啤酒的那个玩意儿(the thing that loves beer),这听起来委实有些奇怪,但却是个事实。另如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作是光明的未来,如“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
  2.3制度、信仰和世界观不同
  在多元化世界里,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如对人权(human right)有着不同看法,英美的人权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所理解的人权主义也不同,民主(democracy)、自由(freedom)、正义(justice)、人道主义(humanism)等抽象概念,都因立场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理解。
  另外宗教信仰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相关词语。中国古代盛行佛教和道教,于是在汉语里有阴阳、八卦、观音、风水、龙王等词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谚语。西方世界信佛教和道教的人极少,因此英语中在这一块就产生了空白。同样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圣经》几乎每家都有,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西方人口头上总挂着God和Christ等,而中国没有上帝、耶稣,只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和神话中的龙王。英语中有关基督教的谚语也特别多: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是魔鬼躲在十字架后);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上帝对剪过毛的羊会减弱风力)还有不少谚语直接产生于《圣经》,如:
  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出自《旧约・以赛亚书》:Behold,the nations are as a drop of a bucket.
  clean hands(洁身自好,清白无辜),出自《旧约・诗篇》:He that hath clean hands,and a pure heart.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但颜色一用于人类社会,在人们心目中就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如在英语世界里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在中国和朝鲜以白色表示哀悼,有时也用黑色;绿色对英美人有时意味着嫉妒,而对法国人有时却意味着不计前嫌;在欧洲,紫色一般是权利的象征,而在东方黄色是不可侵犯的尊贵颜色。
  又如对数字,各民族也有各自偏爱。三、五、八、九在中国词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用来表示数量多。“13”这个数字在西方是大忌,但北京人却偏爱这个数字。清末小说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里塑造了侠女“十三妹”;无独有偶,明陵恰好是十三座,统称“十三陵”;一个北京百年老店同仁堂药铺,号称“十三太保”。
  2.4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i.”“Hello.”而中国人却常说:“你吃饭没有?”难怪有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听了很生气,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有钱!”
  又如“你辛苦了”在中国使用范围很广,而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若把它直译为:“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You must be tired from a long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而对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a hard job.”或“You’ve got a hard job.”。

  2.5文化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清静无为”。而美国人好大喜功,勇于进取。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长期处于农耕的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吃饱饭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见面时最常用的招呼语便是“吃饭了没有?”,词汇里出现了许多饭的比喻,如:要饭的、饭桶、吃闲饭、吃大锅饭、抢饭碗、铁饭碗、丢饭碗等。而英语中没有“饭”的概念,西方人是以面包作为主食的,和汉语“抢饭碗”意思相当的表达只有“He ha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而不说“He has taken away my rice bowl.”,所以有out of bread(失业),breadline(领救济金队伍)等表达。但土豆作为西方国家的主食之一,却产生了不少关于土豆的比喻:big potato(大人物),small potato(小人物),hot potato(棘手问题),mouse potato(电脑迷),couch potato(电视迷)等。
  3.文化空白该如何翻译
  那么既然是空白,没有交叉点,翻译还可不可以进行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一个翻译工作者除了自己要有娴熟的驾驭母语的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这包括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如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开发利用自然的方式、深海捕鱼等;物质文化、技术方面:如家中的物品、建筑、交通工具等;社会组织方面:阶级亲戚关系类别、性别角色、法律与政治体系等;神话模式:宇宙世界起源说、禁忌、超自然观念等;语言结构方面:语音系统、构词法、词意、句法关系等。译者应当掌握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这样才能成功扮演两种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媒介者的角色。总体上来说,一个翻译工作者若见多识广,就可以帮助他克服许多文化上的障碍。
  4.结语
  文化上的空白是因国家间的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现象,那么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这种文化上的空白就具体表现为词汇、用语等方面的空缺。作为翻译实践者,其作用就是要使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两种语言背后包含的不同概念、观念及信仰等,扮演好传词达意、尽己所能去弥补这种空白的角色。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也对现代的翻译实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
  [2]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3]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5]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