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语文教成连续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连续剧,特别是好的连续剧,常常牵动人心,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视屏幕上,去关心剧情的发展,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最后的大结局。想想当年《武林外传》的红遍大江南北,想想《越狱》的热透东西半球,你不得不佩服这些连续剧的创作群体。在佩服的同时,我就想,如果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连续剧,是否一样可以牢牢吸引我的学生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种设想的合理性有多少。
  电视剧的要素:剧本、导演、演员。
  教学活动中的教材应该可以算作剧本,教师以它为依托“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得以成长的每一个学生可以算是演员;而以教材为平台,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师与导演也有几分相似。一般说来,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接手一个班,通常一教就是三年。这三年是完全可以用来做连续剧中的“连续”的。这样看来,语文是有可能教成连续剧的。关键是如何把它们组合成功,演绎成好的连续剧。
  好的连续剧的要素: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
  这里只说说好剧本的作用。还是以《武林外传》为例。如果我说是《武林外传》成就了阎妮和姚晨,我想大家应该没意见。在这之前,演佟湘玉的阎妮、演郭芙蓉的姚晨已经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好多年而默默无闻。可是,一部融合了现代喜剧元素的另类之作却成就了她们。这不能不归功于以宁财神为主创的编剧班子。
  这样看来,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好,就必须保证高质量的剧本。
  也许有人要说:用什么教材,不是由得我们说了算的。剧本质量高不高哪里能由我们决定!我想,我们也许没能力编一套教材,那毕竟是一个大工程。但是,我们是有能力选择如何使用教材的。这就不能不先来谈谈导演的作用了。其实,剧本只是一剧之本。它像一块璞玉,得经过好导演的打磨才能显出它的夺目光彩。所以,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套教材,甚至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演绎出不同的效果。如何使用教材呢?
  现在特别讲究集体备课,要求每一个备课组都要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以便每个月的月考好考查同样的内容。如果哪一个老师进度与备课组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与备课组不一样,那这个老师在教育管理者看来是需要严肃批评的。其实,仔细想想,这样做其实蛮可笑的,各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均
  有差异,各自的学生也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种差异却要统一在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内容、一样的测试上,这合理吗?想想那些国学大师,他们很多是从私塾走出来的。私塾用的教材可是统一了的?这么说不是想走后退的路。只想说,有了课标,作为教师,相当于明白了自己这出连续剧应该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知道自己这出连续剧的剧情走向、人物性格走势。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各个教师各显神通了。古话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达到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其实不必太过介意。再用科学的术语来解释,那就是把三年的语文教学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那这个工程是会出效率的。
  如何做成一个系统工程?
  读透课标,明白自己的工作总量。比如,课标要求你要让初中生认识3500个汉字,其中3000个得会写。那么,你就得在接手初一新生时摸清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汉字,离课标要求还差多少。再去看看教材里能够提供多少新的需要学生认识的汉字,还需不需要补充。
  明白自己的工作总任务之后,就是依据总量制定各种计划(包括总计划和阶段计划)了。
  接着上面的例子,你已经知道你手中有多少汉字要让学生认识并会写了。接下来,你得清楚地知道这些汉字如何分解到各个学期。在这个学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认识、让他们会写,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明确他们确实是认识了、会写了。
  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通过研读课标,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我们应当教会学生的阅读方式有二: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达到的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怀揣这个目标,你应当仔细看看你手中的“剧本”――教材中哪些是可以用来更好地达成你这个目标的,把它们选出来后再确定哪些能用来开场(教学生方法),哪些能用来推动情节发展(巩固教给学生的方法),哪些可用来做高潮(展示学生所学),哪些可以用来做大结局(总结学生所学)。只要你这个总导演心中有数,那么,演员们是能够在你的指导下把朗读这出戏演好的。
  制定好计划后,当然就是对计划的实施了。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与剧本之间发生的磨合最多,最能体现导演的才能。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教会学生读(指的是默读)和写是最考其功力的。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来教会学生读与写就足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这个舞台上导演的能耐了。
  继续以阅读为例。根据新课标,在阅读上,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读懂浅易的古诗文,理解比较常见的现代文,如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介绍知识类的文章、抒发感受类的文章。要求对这些文体各异的文章能够读懂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体悟文中语言,并能够尽量多地读出自己的心得,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的成长。这是在阅读这一块上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完成这么多任务。于是,我们需要分解任务。初一上学期,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我确定着重教学生阅读文言文、记叙文和写景抒情类文章。而根据这个目标,我发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编排很不利于我的教学。于是,我把教材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新思路以“教方法――用方法――反馈信息”为主线,其中“反馈”环节分两个部分,一是阅读的反馈,二是写作的反馈。因为,初中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是很高。在阅读这一块,他们真的都只能算是新手。对待新手,当然就只能用教新手的方法来教。那就是先教分解动作,然后巩固下来,最后才能练习组合动作。就像学打羽毛球,开始都要先练习击球等基本动作,并把它们固定下来,之后才给上场打球的。
  第一,先教学生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因为,小学六年级的许多课文有很多写景类文章。从这类文章入手,学生有亲切感。而且,从这类文章进入朗读训练也较其他文章容易。于是,第一个板块的课堂教学篇目就从现有教材中选择了《繁星》、《春》、《夏》、《济南的冬天》来教学生学法。光教还不够,教完后又从课外又选择了《春风》、《夏天是个好天气》来进行巩固。最后以阅读课外的一篇《三峡的秋天》和写作《家乡的冬天》和《校园一隅》来进行反馈。第二,以《三峡》为过渡,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我把七年级上册教材里的文言文都作为传授学法的例子。这一块对于刚从小学升中学,完全没有接触过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有些难,所以,重在朗读、积累以及简单学法的介绍。巩固还待来日。现代人不必以文言抒情述怀,写作自然不必。
  第三,以《幼时记趣》为衔接,进行记事写人类文章的学习。课堂教学篇目还是从教材中选择。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的教学需要,我选择了《往事依依》、《七颗钻石》、《本命年的回想》、《社戏》、《斜塔上的实验》、《安恩和奶牛》、《伟人细胞》作为方法篇目的教学。然后,以课外的文章《烈日下的追赶》、《智慧的美丽》、《童年的自行车》来进行巩固。最后,以阅读《童年趣事》和《礼物》等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反馈;以写身边人的数个片段作文和写入学以来的新鲜事为对象的大作文作为写作方面的反馈。
  这样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地教学生阅读,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尽快认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同时,一类文章的学习分三步走,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学习,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学得会自信些,知识掌握会更扎实些。课外篇目的补充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所学印象,还能够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带动他们的阅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说了这么多,关于导演与剧本,关于教师与教材,我的结论是:好剧本是好导演导出来的,好教材是好教师用出来的!
  (责任编辑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8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