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合格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高鹏

  摘 要: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IT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以及技术服务与销售等工作,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软件设计,熟悉相关的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能够胜任公司及中小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的专业人员。本文作者针对因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规格不清晰导致教学目标与社会就业需求脱节这个问题入手,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分类、培养规格,以及应该强化哪些教育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环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显著,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企业输出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构建怎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呢?在教学中应强化哪些教育教学环节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因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在这里本文就针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在这方面进行论述。
  
  一
  
  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各个角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日趋扩大,衍生出大量的跨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界线正在模糊。如从人才的水平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从人才知识结构上可分为偏软人才与偏硬人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又可分为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大体上划分为三类:一是软件类,二是计算机应用类,三是硬件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国每年新增高职计算机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分专业的需求大概分布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要占总需求量的60%以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虽然比较簿弱,但动手操作意识强、思维活跃,因此我认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人才方向上应逐渐向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毕业生的标准是什么,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应具备怎么样的知识水平结构呢?各大高等院校对本专业都有自已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精通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各方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在各企事业、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类相关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定位:
  1.知识水平。
  (1)具备大专文化知识,包括德育、数学、英语、美术等文化基础知识。
  (2)系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数字媒体、网络应用、系统维护与信息服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
  (4)熟练的微机操作技能和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工具软件等基础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2.能力要求。
  (1)具备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
  (2)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如平面设计、三维动画、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等。
  (3)熟悉计算机相关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操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与自适应能力,技能多样化。
  (5)具有准确的语言表达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3.职业素养。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
  (3)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针对本专业上述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中早已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尝试,教学方法模式中也能很好地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在对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构建中开设了大量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如专业数学基础(离散数学),硬件系统基础(数字系统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网络与操作系统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Internet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等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实操课均约占总课时量的60%以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应用行业执业资格认证考试,提倡“双证”毕业制度,毕业前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岗位实习等活动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锻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适当选择开设政治素质(政治理论课、形势讲座),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质讲座、专业课程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人文讲座),身体素质(体育、课外活动)等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毕业后学生就基本能适应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
  
  面对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上不断标准化、多样化,岗位竞争也日趋激烈,毕业生在面对不断提升的需求标准上依然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如专业技能基本功不扎实、独立思维能力较弱、缺乏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知识面不足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等问题,那么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原有基础上也需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通过借鉴同等院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和自身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针对以前“老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如何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手段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等方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建立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现实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可称为第一课堂学习准备阶段。
  理论课内容重组,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认证制度做为开设标准,制定更能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内容,方向内容应更加精确,精简内容,与其四面开花,蜻蜓点水,不如重点突破,给学生指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构造针对性更强的知识结构。如在数字媒体方向课程的开设中,学平面制作的,在理论内容的开设上只需将与绘画、艺术有关的专业内容精简后,安排合适的课时量教学即可,网络应用方向的课程应只局限于网络的操作实践理论,至于一些理论性强但在实际操作应用又很少的专业知识可适度删减,等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技能的掌握更具有针对性。

  2.实训教学与现实技术应用对接,可称为第二课堂提高阶段。
  所谓实训,就是在学校能掌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它集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技术应用”于一体,突出了现实技术应用性,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实训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职业仿真的实训环境,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那么如何把实训课上好,上出特色,而且在学生中层次不一,有技能水平强的,有技能水平弱的,如何平衡好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我认为实训课在教学安排中首先应注重实训内容的及时更新,其次是实训要求要突出重点,难易程度合理搭配,要照顾大多数普通水平的学生,并积极引导小部分进步快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资源优势,在正常实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将现实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技能操作内容作为主训项目,练熟练精,在课程之外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如网页、平面、动画创意、影视创作等额外的课程项目,拨出经费,提供设备,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活动。在院级、区内外的各类比赛中,我们要奖励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掌握高超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信心。
  注重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而且在期末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根据不同课程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相应考核标准,比如在网页、平面、动画创意等着重体现实操技能的课程中,也可以一学期一项设计或一个作品来作为考核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定需达到的最低标准,以此来作为考核学生技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这样对于一些平时对理论学习方面就很反感,而对技能操作却很有天赋的学生就有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致于“一棍子全打死”。因为我觉得职业技术教育注重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而非完全是知识。
  3.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可称为第三课堂巩固阶段。
  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巩固加深课堂中所学习到的技能,学习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开辟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跟企业的合作并不是无条件上班就可以了,用简单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而是我们为企业免费输送人才,企业也要切实地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以供他们有机会去施展技能,以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最终实现“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方兴未艾的事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职百花园中令人注目、闻之芳香的一朵奇葩。我期望通过本人的论述和教学实践,所涉及的观点和看法,能对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懿心.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2]闫宁.高职教育体验式情境课程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3]卜晓苑,闫宁.基于学习心理学的高职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8期.
  [4]赵京丹,马少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