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春艳

  摘要: 笔者通过自身数学教学工作中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职 数学 非智力 培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的大门。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厌学数学,使得数学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难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具有正确的迅速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反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乐观自信,有毅力去克服,这就是学习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仅是数学学科对其的要求,而且是当今时代和客观现实对教育的强烈呼唤。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指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智力因素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配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同时,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学生的个性品质。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阻碍智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还应该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本从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1.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引导人们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原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选择、指挥三种功能。因此必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1.1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现今高职数学课本对许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缺乏系统的讲述,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能明确所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定理、公式、符号,不能用于实践,因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适时穿插有关的数学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史,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对数知识时,可介绍对数发明前有关航海计算的故事,而有了对数知识后,就可大大简化计算。通过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有关的数学史知识,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联系各科知识的纽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贯穿数学思维方法,重视教学思想的阐发,使学生努力加深对其的认识,使它们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策略手段的一部分。这样,就能使学生超出具体知识的领域,形成一定的数学观点,在处理具体数学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自如。
  1.2联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有用处、有意义。
  高职数学课本中把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讲黄金分割时,可介绍“优选法”对于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以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及人的修饰打扮等方面的奇妙应用。这些例子都形象而生动地证明了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所以发挥课本的潜在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
  2.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2.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对喜欢的东西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证明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有意思”时,学习积极性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对学习才会有一种自觉的追求。所以数学一般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质疑设问、直观演示、启发诱导等方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标和方法,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并善于思考,以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先讲泰勒用一根棍棒测出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这样就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了这部分知识,并对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努力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和和谐的教学情境。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一般来说,在知识的传递中存在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对于喜爱的老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及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会全身心地投入,达到师生思维的同序同步,学生也从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反之,对不喜爱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陈词滥调的说教,学生会充耳不闻,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锤炼语言艺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此外,数学中的大量概念、原理及数学符号已经远远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多的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演示、实验、模型、教具等直观手段,采用数形结合等多种方法,通过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理解,以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目的。
  2.3注重积累,培养能力,发展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求知欲,形成新的学习兴趣,这样循环下去,学习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就会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发展。所谓“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就是这个道理。
  3.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3.1顽强的学习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
  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感觉,是以自己确定的“期望目标”为判断依据的。厌学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怀有强烈的自卑感。如果一个教师怀着浓厚的感情,不断向学生传递充满希望的信息,那么即使再笨的学生也会聪明起来,因为教师的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升腾与冲动,增强了学生征服困难的信心,教师的期望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来源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使学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刻苦钻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刻阐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只有当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有了学习成功的愉快体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才会不断增强。
  3.2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通过减弱条件或加强结论或通过类比、归纳、一般化、特殊化等方法在纵横不同的方向上推出新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各种问题思路和方法进行评定,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必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非智力因素重在探究,贵在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克服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倾向。数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方法,为我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