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放飞思维与想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已成为中学科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平时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也不难发现,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让学生实验,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详细清楚;让学生汇报,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分组研讨也流于形式,草草收场。这些人为的限制虽然使学生做出或说出了教师所需要的或所希望的结果,但却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
  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实验,“一二一,齐步走”,教师安排好剧本,然后就是规定角色,做教师控制下的实验。对于学生大胆的创新实验(有时包括一些失败的),教师不是积极鼓励,而是泼冷水。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而不允许学生出格,这种课看似“有序”,实则很难焕发出活力。而我不久前从一个教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她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我就以她的这堂课――“物质的构成”为例,来谈谈如何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一、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该教师首先用一个实验“腊梅开花”(即在用棉花做成的梅花上滴上酚酞,然后用钟罩罩住,再往里面放入一个盛着氨水的瓶盖,不一会,就会看到白色的梅花变红了)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探究欲望多数来自于兴趣,在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学生一定会调动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旦自己想出的一种方法被证实可行并由自己付诸实施,那种由能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会激起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学生的智慧会如泉涌;还有“分子间有间隔”这个微观的知识,在学生学习这部分之前是无法注意和想象的,因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从学习这部分开始的,所以如果给出“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变吗”这样的问题后,必定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产生冲突,因而学生首先会想到不变,但很多学生又马上会想到可能不对,此时他们就会尝试去想象与猜测,并最大限度地产生知道结果的渴望,十分着急动手去验证,看着自己面前的实验用品着急,同时也急于想知道原因。这样的教学设计达到了利用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的目的。
  
  二、要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在该节课中,教师除了同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上。如提出“用同学们桌上的实验用品或自己的其他设计方案来说明或比喻物质间是存在空隙的”,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三、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
  
  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会张开思维与自由想象的翅膀,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该节课中,当教师让学生猜测一下水与酒精混合在一起时的混合物的体积是否会变时,学生的思考必定靠想象来进行,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三种,但不管是持正确意见的同学,还是持错误意见的同学,肯定都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象,都调动了头脑中所有的能参与想象的成分,这个过程就训练了想象思维,当然这种持之以恒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大大增强。在想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譬如,当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有没有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大小不同的例子,一个学生回答道,我们这么大体积的人在空气中行走自如,而钉子要钉入木头还要花比这大得多的力气。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气体的分子间隔比固体大很多,学生能回答得如此精彩这是老师都不曾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这就充分展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生动活泼,自由、创新、审美的气氛在课堂中弥漫――这是真正面向21世纪的课堂教学!
  事实上教师的“知之太多”,才将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划分成了教师控制下的零碎的两三分钟活动和直接的传授。这种教师控制下的走过场式的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和过分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等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激发潜能,放飞思维与想象,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做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模仿创造的思维境地之中,还培养了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通过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与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与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现实的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
  (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6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