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带着学生去抓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星期天上街买菜,看到鱼想买几条回家,于是就信手向目标抓去,不想连续抓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而卖鱼人随手一抓就抓住了。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知道鱼很难抓住是由于摩擦力小的原因。由此我想到了平时的教学中很多类似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也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呢?
  一、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利用教学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物理实验是提供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欲望强烈。学习中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利于形成主动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体会“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因为物理课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学习物理。就以抓鱼为例,我们在教学摩擦力的时候,可以带几条鱼走进课堂,让学生比赛抓鱼,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到鱼。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想一试身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教师此时可以点拨“由鱼,我们想到什么”,从而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一部――观察并提出问题。当然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尽量使他们的目标转向本课的重点问题――摩擦力。诸如:怎样抓鱼,怎么抓,抓什么位置,为什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那些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体会成功的乐趣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不如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因此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生动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信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思考如何才能抓鱼,准备怎么抓。接着组织学生动手抓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自己设计的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从而触动他们思考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抓住那些鱼。这就完成了科学探究中的第二步――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从而很快地接受知识。
  三、让学生在同伴交往学习中体会快乐
  目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同伴交往学习,不仅使学习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辩证,而且也可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同时,学习者交流他们的思想,也正是在学习如何澄清、精确和巩固他们的思维。在抓鱼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采用一种方法,因此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就很有必要,让学生自由组织讨论自己那样抓的理由。这样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原来抓鱼可以有多种方法,取长补短,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方法而高兴。当然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再去抓鱼,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完成科学探究。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它具体表现为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的能力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概念、现象的概括能力训练。通过具体实例,在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手段。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是物理知识,可是很多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没有抓出现象中的本质问题,在加上没有规范的物理语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学会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答物理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研究中,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0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