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范畴的扩展和语义链的形成主要透过转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这两条途径。现着重分析运用隐喻来研究over的认知语义延伸,意义在于强调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over;隐喻;认知
  作者简介:张兰(198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学院外语部,助教;常蕾(197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学院外语部,讲师。(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96-02
  
  范畴的扩展和语义链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转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
  转喻的本质在于:在某一概念结构里并存的两种结构实体之间有建立某种联系的可能性。此外,在谈论某一实体时,人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某一部分上而造成转喻,在over的若干空间意义当中,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转喻进行延伸而获得联系的。Lakoff和Brugman 认为在一个运动物体的路线和路线上无数的定点之间有着自然的转喻联系。
  范畴扩展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隐喻。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手段;隐喻不仅包括隐喻的语言形式,还包括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Lakoff&Johnson,1980)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总是根据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去认识和对待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事物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即隐喻认知。隐喻认知实质上是指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或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因此,隐喻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域的概念结构去构建和理解陌生、抽象的经验域的过程。隐喻化或者说概念隐喻是一种主要的思维认知方式,也是语义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及理据。它在over的概念意义发展延伸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Over的空间语义延伸
  介词的空间意义主要用于在空间定位两个实体(entity)的位置关系。根据Langacker(1987)的认知语法理论,意向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y,TR)、路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TR所经过的路径为path。
  Over是意向图式概念,所体现的是动体相对于路标的运动或位置。当over描绘的是动体的运动时,可称之为动态的over;当它所描述的是动体的位置或动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时,这时路径为零,可称之为静态的over。
  Brugman(1981)首先对over进行了意向图式分析,Lakoff(1987)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了几个主要意向图式,并认为各种意向图式突出了不同的射体(tr)、界标(lm)以及所经过的路径(parth),这三者所显示出的各种相对位置、形状、尺寸、维度、作用等信息,可以构成over的意向图式,如动静关系、覆盖关系、接触关系、方位关系、路径关系、距离关系等等。
  Taylor(1989)将over所表示的意义归结为四大义丛(four major clusters of senses),现以这四大义丛为基础对over空间意义分析如下。
  1.上方运动关系
  这是射体相对于界标的运动关系,如果射体与路标不相接触,就产生了over第一空间意义――垂直在上,不相接触,动态关系。(Brugman,1981)Brugman认为这是over范畴的核心意义。例如:The ballo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如果射体与路标相接触,那么射体就会随着路标的具体情况产生不同的路径。如果路标是直线或弧线,射体与其接触就会产生over的第二个空间意义――横过,从一边到另一边。例如:He walked over the hill.
  如果路径形成了一个向两个维度延伸的范围,那么射体的路径就形成了一个90或180或360度的扇形。这就产生了over的第三个空间意义――旋转,转动。例如:The fence fell over. He turned over the page.
  如果路标为容器,容器内所盛物体如液体、谷物等为射体。当物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超出容器的容纳界限时,物体溢出容器,这时,在物体增加并溢出的过程中射体沿着界标移动,就会形成一个放射形的范围,这就形成了over的第四个空间意义――超出,超越。例如:The water flowed over the rim of the bathtub.
  2.覆盖关系
  “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路径的覆盖,因此从上方运动的意向图式自然就转到了覆盖的意向图式。这种覆盖关系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部的。因为射体可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多元体,例如:The child threw his toys all over the floor.这些射体――各个玩具不能完全覆盖整个路标――地板,而是导致了部分覆盖。射体也可能形成一个向两个维度延伸的范围,这样可导致对路标的完全覆盖。例如:He laid the table cloth over the table.这就是over的第五个空间意义――覆盖。
  3.静态居上
  如果只注意直上方的静态位置,就可形成“居上”这个意向图式。例如:The picture is over the blackboard. 这就是over的第六个空间意义――静态,垂直在上,不相接触。
  4.路径终点
  如果仅注意路径终点的静态位置,就可形成“路径终点”这个意向图式。例如:Tom lived over the hill.这就是over的第七个空间意义――在某物的远端或对面。
  二、Over的隐喻语义延伸
  方位概念是人类最基本的、最熟悉的概念,人们习惯于通过方位概念来认知其它的概念,即将方位概念映射到其它的概念上,从而也就将其它的概念空间化了。此时,单靠意向图式无法解释介词的全部意义,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图式和隐喻的合力。隐喻以意向图式为框架(source frame)并将概念投射到目标框架(goal frame)。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看法,方位隐喻将基本体验由空间域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
  1.基于“上方运动”意向图式延伸出的隐喻意义
  (1)表“战胜,克服”。基于over的“横过,从一边到另一边”这一空间意义,运用隐喻“life is journey” 和 “Problems in life are obstacles in a journey”,生命被视为一个旅程,痛苦和磨难是旅途上的障碍,over就有了“克服”的含义。例如:He got over his parent’s death.
  (2)表“转移,移交”。空间意义“从一边到另一边”被影射到抽象的交往域,“交往”可以被概念化为路标,参与双方位于路标两端,任何被交流的东西如“任务”、“责任” 等被看做是射体。于是,over的语义由空间域投射到了非空间域,从而拓展出over的另一语义,即 “转移”或“移交”。例如:the old business turned his shop over to his partner.
  (3)表“在……期间”。人们的身体经验是,距离与时间之间有密切联系,动体相对于路标走过距离越远所用时间越多,over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因此有了下列句子:we will discuss this plan over lunch time.
  (4)表“通过,凭借”。over“横过”的空间义被投射到抽象的媒体域,媒体被看做是连接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路径,信息的传递被概念化为空间位置的改变,则产生了下列句子:I always listen to the news over the radio at six.
  (5)表“再,又,重新”。over“旋转”的空间义,通过隐喻把几个时空方位融合为一个单一的时空布局,也就产生了反复的含义。例如:This keeps happening over and over.
  (6)表“忽略,疏忽或错过”。基于over上方运动、不接触的含义,通过隐喻“choosing is touching”,不接触也就未被选中,over“忽略”的隐喻义就产生了。例如:Sam was passed over for promotion.
  2.基于“覆盖关系”意向图式延伸出的隐喻意义
  (1)表“混乱的散布,分散”。over局部覆盖的空间义表多元的个体散布于路标上的凌乱状态,这种状态含有不愉快且隐藏的含义。例如:Though he was trying to act casually,Fred had guilt written all over his face.
  (2)表“隐瞒,遮盖”。over完全覆盖的空间义可以暗含着射体的功能是阻止路标被看见,这个空间义被影射到抽象域就有了“隐瞒”的隐喻义。例如:She tried to gloss over her mistakes.
  3.基于“静态居上”意向图式延伸出的隐喻意义
  (1)表“控制,影响(control)”。运用隐喻“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动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从垂直空间认知领域转移到了权利关系或社会关系认知领域,因为人类的身体体验是:当一个人社会地位在另一个人之上时,就可以领导、控制或影响另一个人。例如:She has no authority over me.
  (2)表“较多,多余”。这是运用隐喻将over的居上关系映射到数量域的结果,因为人类的身体体验是:如果将一堆物体再增添一些,其高度增高的同时,数量也增加。例如:the river is over fifty kilometers long.
  (3)表“优越于或更喜欢”。这是over的语义由空间域经隐喻认知“good is up”投射到状态域的结果,因为“向上”在人们的认知中,经常与快乐、清醒或健康等积极状态相联系,而这些好的状态是人们所喜欢的。例如:I like Beethoven over Mozart.
  4.基于“路径终点”意向图式延伸出的隐喻意义
  over的“在远端或对面”这一空间义被影射到时间或事件域,动体由一点向另一点运动,当动体到达终端时则意味着动作的完成,所以over的又一隐喻义是表“完成”。例如:The football game is over.
  五、结束语
  以上运用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范畴、转喻、隐喻等观点,对over的空间义和隐喻义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例分析,对over的各义项,特别是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做了更深一层的阐释。对此,笔者可以将其简单归纳为:over这样的空间方位词,其原型意义都是表空间概念的,各空间意义通过转喻相联系,再通过隐喻认知,从空间意义拓展出非空间的抽象意义,即隐喻意义。从中还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派所采用的意向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等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不断加深和改变,认知语言学的这些理论将会在语言研究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Lindstromberg Seth.English Preposition Explaine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49:111-131.
  [4]Taylor John.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Ungerer F.&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陈琪龙.介、副词over相关意义的指导分析[J].现代外语,1995,(3):
  22-24.
  [7]杜桂枝.认知语言学中的若干相关概念[J].外语学刊,2003,(3):40-47.
  [8]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刘家荣.多义词over及其语义链[J].现代外语,1997,(2):65-69.
  [10]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开封:河南大学,2002.
  (责任编辑:沈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6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