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要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杲淑霞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仅做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师生的摆位出了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绽放自己夺目的光彩。
  通过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认为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无疑是教师角色的最佳选择。
  做放飞风筝的人,首先要做“风筝线”,做好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连心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让学生走进教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是“桥”与“过桥人”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指明方向。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做放飞风筝的人,要做“线轱辘”,做好打开学生广泛阅读涉猎知识大门的“好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地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教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言。然而教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教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案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教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做放飞风筝的人,要做“自由的空气”,做好托着学生去感受艺术敢于创新的“美天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如今,教学已经淡化了学科的工具性,而强化了其人文性。然而,人文精神不能靠说教,而是重在熏陶和感染。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有高尚的人格品位,有亮丽的言行风度,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自己的精神、以自己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去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学、与教材间的情感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内化自己的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并创造美。让学生具有美的精神美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在教学中,我们要解开束缚着学生的传统思想,摆脱教师真理论、答案先行论的牵制。教师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自主地去发现和体会所学内容,学会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通过分析、讨论理清思路,并进而做好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俯身散朝霞,踏得青云归。我们要遵循教学民主原则,把教师能够扮演的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我们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