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胥 望

  摘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民族精神的培育涉及到方方面面。高校应当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培育的形式与途径,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途径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指产生和蕴藏于一定民族的个体或群体之中,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和民族的,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是团结和凝聚各种力量、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重要的政治、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规范。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内涵深邃、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品格。中共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精练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彻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线,中华民族精神的所有内涵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而充实和发展的。”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精辟概括,也为我们正确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更需要精神。大学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社会主流意识的领跑者,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挑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工作,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民族精神的主体。他们出生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能取得很好的分数成绩,但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教育上的失误,特别是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失误,重智轻德的教育使青少年对于我们民族文化了解不多,对于民族精神知之甚少。在部分青少年学生中,甚至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育已是刻不容缓,极为紧迫。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在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民族精神的培育涉及到方方面面,高校尤其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课程是载体。因此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挖掘各门功课的民族精神内容,把民族精神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才能过得硬。也就是说,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切实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要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要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一轮建设,抓住重点,作好课程结构的调整,充分反映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全面体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
  (二)积极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首先,大力加强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校园文化是这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弘扬主旋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并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塑造自尊自强民族精神的目标。
  民族精神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园景观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重要外在标志。学校的建筑风格,自然风景,环境整洁状况等,无不陶冶和感染着师生。
  其次,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舆论导向。校内宣传舆论工具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担负着巨大的作用,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电影、宣传橱窗以及校内其他各种刊物,都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紧紧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师生的实际。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激励师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做贡献、勇创一流,把民族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业务学习、工作、家庭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去,发挥出整体教育的优势,达到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理想效果。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充分认识到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与重托,胸怀祖国,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因此,青年大学生应自觉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育自身的民族精神。
  1.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本身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如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小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实践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并以学校主人翁的精神,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刻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培育团结合作的团体意识和集体利益至上的集体意识。同时注意在注重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强调两点,一是全面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社会化的程度,进行人生定向和人格完善;二是达到高校大学生品德规范的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党,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自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把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民族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满腔的爱国热忱上,更要体现在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回报祖国的行动上,真正为祖国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对大学生提出希望时所指出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勤奋学习各种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时还应注重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劳动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的动人情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们群众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逐渐升华为理性的情感。
  3.提高综合素养。
  当代大学生还应运用自我学习、欣赏评论、典型教育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借助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的审美价值和极其鲜明的感染力进行自我陶冶,从而发挥出隐性教育方法独特的教育功能。这样,通过基本方法和其他方法以及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的结合,就能够更好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的社会终将是大学生的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支撑力的核心。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地培育与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造就千千万万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才能不辜负历史的重托,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世界上再度腾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