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月萍 陶爱荣

  摘 要:本研究以江苏省9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包括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分管学生及分管工作等基本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情况以及辅导员自身的状态呈现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影响辅导员队伍积极性和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现状 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倾斜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了解。针对目前高校中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的文件精神,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发展,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领域内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了了解江苏省内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并且通过对现状的呈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我们成立了专门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课题组。通过对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加深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趋向的认识和了解,希望能为形成一套有效的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研究也可以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照,丰富国内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课题组设计了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问卷,我们在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共九所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中选取被试。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问卷回收率为98.7%。其中男辅导员72名,女辅导员81名。
  2.测量工具
  课题组编制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3.施测过程
  因为涉及到江苏省内各地区的高职院校,所以调查以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由各高职院校的相关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2份,以尽量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按照年龄层次进行区分,年龄在30以下的男辅导员56名,女辅导员64名;30岁以上的男辅导员15名,女辅导员13名。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辅导员队伍的组成以年轻人为主,在我们统计的148名辅导员中,平均年龄是28.2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应届生,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2.从学历层次上看,63名男辅导员是本科学历,5名研究生学历,其他的是大中专学历;女辅导员中,14名是研究生学历,62名是本科学历,其余是大中专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绝大多数是刚从本科院校的学生,大中专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都是有着一定工作经验的,而近一两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也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而且,现在高校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专业教师均需要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少数热门专业除外。高校接受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岗位就只有辅导员以及一些行政管理岗位。与此同时,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
  3.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项有关辅导员目前具体收入情况的调查,有84名被试对这一项没有做出回答,从作答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辅导员中敏感的话题。我们对153份问卷中作答的69份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辅导员群体的月收入水平比较集中的是2000元左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的收入都各有差别。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收入与各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收入与工作年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5)。通过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辅导员群体收入在工作年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6.081,p<.01)。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收入分别进行学历、性别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收入不存在学历差异(p=0.992)和性别差异(p=0.093)。
  同时,我们了解到52名被试和所在单位的合同性质是聘用制,单位实行人事代理,他们没有编制,也就是所谓的合同工。虽然社会上现行的人事政策是逐渐取消有编制职工和没有编制职工之间的差别,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无编制对辅导员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无论在地位还是在待遇水平上。我们同时问及辅导员工作的待遇在高校教师中的待遇水平问题,在137位做出回答的被试中,有80名被试认为辅导员的待遇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是最低的,49名认为中等,有8名被试则认为是较高的,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辅导员都觉得自己的工资待遇在高校中是最低的,他们对自己的收入普遍表示不满意。
  (二)现状呈现
  1.学生工作泛化
  我们对辅导员分管工作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在90项作答项目中,基本涉及团的工作、就业、心理、党建、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方面,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工作泛化的一种大趋势。辅导员是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以前称为政治辅导员,而现在名称为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学生其他方面的事情也无不和辅导员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种很危险的倾向是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其他内容的工作占去辅导员们的大量时间,使得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似乎辅导员的角色已经开始在变化了。这个我们也可以从问卷中的另外一个题目中得到答案。在对一项题为“您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的回答中,在149项做出回答的答案中,选择第一项“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第二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之一”答案的人数共有134,不可否认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还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选择第三项“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者”答案的人数是97;选择第四项“教学辅助人员”答案的人数是54;选择第五项“学生的保姆”答案的人数有23,这些选择项高达一定比例的现象可以说明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角色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也可以说辅导员目前从事的工作的确泛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工作泛化的现象给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对辅导员分管学生数进行统计,在做出回答的147份中分管学生数超过200的有116名,国家明文规定的比例是不超过1:200,但是当前的事实是大多数辅导员的分管学生数都远远超出了这项比例,辅导员在数量上的配备尚有待加强。
  2.培训进修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对各所学校辅导员每学期参加的进修培训情况做了调查,发现在141名做出回答的选项中,33项是基本没有,33项是经常,而75项是偶尔。其中,培训进修的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学生管理、业务技能等方面,而辅导员们认为自己所需的培训则涉及心理辅导、工作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校中,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呈现日益上升的姿态。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辅导员队伍基本上都认为心理辅导是自己所需要的培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从意识上和行动上都已经有强烈的需求。
  3.职业成就感不足、职业归属感不强
  当被问及从事辅导员有无成就感时,30人回答很有成就感,32人回答基本没有成就感,82人的回答是偶尔有成就感,这表示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成就感体验大多数是不大深刻的或者说大部分辅导员从事该工作没有较多的成就高峰体验。我们同时也了解到,辅导员在从事工作是的成就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对辅导员的尊重,可以看出,给予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体验的最大源泉是学生。

  我们调查了被试当初选择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原因,其中有48项回答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有92项回答是源于对高校工作环境的喜欢,22项回答涉及就业压力,25项回答是其他原因。能看出来就业压力是一方面原因,但促使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更多是源自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兴趣倾向。
  但当我们针对辅导员今后的职业发展做调查之后发现,目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比较突出。在做出回答的136位被试中,79位表示更愿意做专业教师,24位选择做行政人员,6位选择了其他项,有27位被试选择继续从事辅导员。在今后发展趋向的选择原因统计中,更愿意做专业教师的理由是源于对专业的发展需求,更喜欢教学和科研,向往拥有比较轻松的自我空间;选择行政人员和其他岗位的原因侧重待遇方面以及自身的发展,选择辅导员的原因基本上因为觉得喜欢和适合这份工作。
  
  四、探讨和结论:
  
  (一)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从政策上给予切实保障。
  从对辅导员群体收入以及辅导员对自身待遇水平的评价等相关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都是要给予足够重视的。在高职院校校的教师群体中,辅导员似乎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都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一支队伍,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政策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各高职院校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或者说如何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恐怕还是需要一番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和保障上,我们仍然还是期望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保障措施。同时我们也希望各高职院校能在大政策大方向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知性,从实践的层面将这项政策落实。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发展体系。
  问卷调查中涉及一项“成为一名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养”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在辅导员心目中,重要性列前四位的分别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辅导员队伍本身对自身队伍职业素质的要求。所以,从事辅导员岗位是存在一定素质的准入条件的,它告诉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从事辅导员岗位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应该引起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的重视。
  在一项对辅导员在职称方面发展途径的123个有效答案中,认为应该从教师系列发展的人数有20,认为应该从教育管理行政系列发展的人数有37,认为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发展的人数有36,而认为应该是从独立的职称体系发展的人数有30。现实情况是,目前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针对辅导员岗位的相对独立的职称发展体系,所以导致这支队伍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关键不是从哪个职称系列去发展,而是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建武.识读大学――一位老辅导员的心声[M].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2]汤琳夏,夏骄雄.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月.
  [3]肖志玲.学生辅导员队伍激励途径探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4]彭庆红,张瑜.试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5月.
  [5]张建.高校辅导员的成就动机及其激励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6]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