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国祥

  摘 要:本文从组织多元培训,把握校本教研方向;发挥名师引领,加强校本教研指导;整合集体智慧,提高校本教研实效等方面,探索那些源于问题,根于实践,讲求实效的校本教研的新途径、新内容和新方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创学校崭新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校本教研 多元培训 名师引领 整合 反思 和谐发展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把新理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跟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我校在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中,确立了“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和教学研究为两翼”的校本教研思路,在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组织多元培训,把握校本教研方向
  
  校本教研伴随新课程改革而来,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才能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为了使教师树立校本意识,生成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组织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时,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与专业发展相关联,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所需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自己的经验必须广泛参与其中。围绕这一学习导向,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和学习体系:第一,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观摩了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优质课大赛”;聆听了课程改革专家崔允鄯教授、郑金洲教授等主讲的“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等学术报告;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潜心研读教育理论书籍,促使教师立足本专业,不断吸纳、内化新的教育理念。第二,在培训内容上,我们主要进行通识性培训,学科类培训,实践性培训,注重多视角、高起点,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校本教研意义,树立校本意识,为校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培训层次上,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各层次的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从校内到校外,从市内到市外,从国内到国外,让教师迅速地接受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名、特教师站在学科前沿,不断攫取新理念,形成新做法,引领和带动学科不断发展;骨干教师广泛参与省、市级各类专题理论和技能培训,自觉地将教育理论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并据此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年轻教师则积极投入“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中与教育理念不相和谐的因素,不断规划职业发展生涯。
  这样的理论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在积淀深厚理论底蕴的同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发展品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注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状态。
  
  二、发挥名师引领,加强校本教研指导
  
  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名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加大校本教研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会同校长、主任等每周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参加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诊断,提倡教师在教研中有不同声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这种研讨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引起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进一步明晰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名、特教师在学校定期开设研究课、样本课、示范课,并就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校本培训,他们以切身的感悟诠释着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以风趣幽默的风格彰显深厚的理论素养,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带动一批教师向“名师”迈进。如今,校“骨干教师”的培养、“青蓝工程”的建设,加速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全校上下形成了教学相长、共同促进的风气,学校的优良教风、学风在浓郁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三、整合集体智慧,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学校十分重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努力使备课组成为校本教研新的增长点。备课组的每个教师吃透教材,广泛翻阅相关资料,集体研讨,探究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经过全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后,编写出一体化、校本化、特色化的教案和学案。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精细加工,切实增强了教和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还倡导教师“功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探索、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备课组每周开设一堂教学研究课,互听互评、互帮互学。年级部坚持从三个层面上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即骨干教师的教改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和平时的“推门”督查课,三种课相互结合,整体推进,为教师互动研究提供了平台。这种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益的校本教研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四、重视教育反思,不断生成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体悟与反省而获得,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所总结的公式:行动+反思=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即运用综合知识所展开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的成熟程度来保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自我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改进教学实践,在教育反思中,读懂教学,认识自己,不断生成教育智慧。
  让教育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断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正在成为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为此,学校为教师确立了六个层面的反思:设计教案时的反思、上课时的反思、听课评课时的反思、教学随笔中的反思、下课后的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这样,每个教师立足于校本特色,从日常教学人手,在分析教学行为中进行反思;从自我评价入手,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剖析自我;从典型事例人手,在撰写教学案例中进行反思;从课题研究入手,在研究产生的变化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研究、改进、再反思、再研究、再改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创新,促进自身由外控的专业发展向内控的专业发展转变,不断地生成教育智慧。2006年度,教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共发表论文103篇,省级以上获奖论文130篇,编写的教材、论著6本,4个课件获“中国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奖。
  
  五、深化校本研究,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我校教师立足课改实践,在持续关注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时,有意识地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校本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专家,加强理论指导,提升研究水平;围绕课题研究,建立开放性的课题研讨和交流制度,定期与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思想碰撞,及时吸纳、传输课题和课改的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定期走出去,与校外的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无障碍的交流研讨;各课题组制定规范的课题研究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提高课题研究实效。如今,“十五”的各级各类课题都已相继结题,学校主课题《网络教育与师生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学会专家组的现场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广泛性、丰富性和效用性,课题研究成果在市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它课题也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十一五”伊始,我们以“十五”课题研究成果为延伸,以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共申报了20个国家、省、市级课题,课题研究内容涵盖学校发展的多个方面。学校以弘扬核心价值观“弘毅”精神为方向,申报了三个国家、省级课题,旨在培育师生员工宽广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和谐发展;各教研组以“课程改革”、“数字化”为核心,申报了15个课题,这些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充分凸显学科特色、校本特色;“名师工作室”基于“教师培养”申报了两个课题,以深入探索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这样的校本课题研究是形成性的,可持续的,对于强化理性认识,整合实践经验,提升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更为有力。
  
  六、制定成长规划,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为了加快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我校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又启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五年规划,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了设想和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具体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读什么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做什么研究,都有了明确的内容,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在明晰的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增强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认清自我,调整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设立校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校名教师三级考核奖励,优先推荐参加靖江市名教师、泰州市名教师、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等的评比。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6年度,有11位教师在国家、省、市新课程优课大赛中获奖,其中,夏立君获全国体育优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环晴获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江苏省高中物理优课评比一等奖,羊琳、陈政委等老师获江苏省优课评比二等奖,朱建军、王枫、蒋郸骥、郁利、赵艳玲、范继荣等老师获泰州市优课大赛一等奖。
  在校本教研这块沃土上,我校领导、教师挥汗耕耘,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积极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常、主动地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学成功快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求真务实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以“弘毅”精神影响、塑造自己,不断激活问题意识,深入探究那些源于问题,根于实践,讲求实效,亲近学生,走进课堂的校本教研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努力使用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工作,实现“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文化强校”的办学目标,开创学校崭新的发展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