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模式下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30-01
  2002年信息技术课正式纳入吉林省学业水平考试课程。2007年吉林省进入新课改阶段,信息技术课也被列入新课改的课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考状况,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所以有时导致班主任、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高中信息技术和以往的计算机课已截然不同,内容和目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教学模式呈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此模式下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为重要。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实施方法与心得,希望与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1 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升华
  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首先吃透教材,领悟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是学生了解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过程及知识的传授。知道应该讲哪些知识后就要将传授的技术进行升华了,将用何种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创新、研究了。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节课时,就拿一台计算机开始进行拆解、组装。这样学生从直观上就可看到每个硬件是什么样子,如何把这些硬件组装在一起后就成了一台计算机。从直观到感观上的一个升华,从而使得学生只听其名不见其形的状态消失了。
  2 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才会发现和处理许多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为技能性提供基础,学生通过动手后的实践将知识掌握、领悟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比如:我在讲《信息处理》这节课时,我就选了一首歌(是当时最流行的),先让大家将这首歌听完后,我设定了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想把这首歌截取某一部分后想作为自己手机的铃声”。同学们听完我设定的任务后都在想如何能够实现,同学们就会在一起进行讨论,最后找几个同学到电脑前进行操作让他们来实现这个教学任务。任务解决后同学们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得到信息的共享。班级的同学会学到很多种对于这个声音信息的处理方法。
  3 突出课的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例如:我们在讲解《幻灯片创作》这节课时,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来完成一节幻灯片的制作。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给学生你做的幻灯片是要表现什么内容,你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声音信息或是视频信息是不是能够体现内容。不要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
  4 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我校学生的现状及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我们开办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现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平台,而这些多媒体平台的维护非常繁琐,基本上每天都有状况出现(主要是系统和软件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提议我们软硬件维护小组的同学学以致用,负责本班多媒体平台的维护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5 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新课改的形势下,每个学科都需要信息技术学科的配合,每个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当高一数学课进行到《算法初步》这章内容时,我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融入算法的有关知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分析数学课中的算法,并指导学生调试数学教材中的有关算法程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适当使用英文版本的软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科技英语水平。
  6 分层次教学
  通过调查了解,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照顾大多数同学,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具体的知识,有些学生基础好,有些基本不会,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他们都有所做,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高一必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对于基础不好的,由于硬件缘故,很多乡镇初中虚设信息技术课,学不到什么内容,甚至连最基础的指法都不会。这类学生要多补基础知识。但教学还是以课本为主,基础不好的,只能点点渗透。
  7 开展竞赛,强化兴趣
  不定时的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增添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竞赛,如:指法练习比赛、键盘录入比赛等,并设置各种称号,如最佳键盘手、最佳进步之星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如今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 鲁正火.信息技术教学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73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