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庐剧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之一,它在传承发展上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其自身及外部等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目前的举步维艰。
【关键词】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庐剧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之一,按流派可分为上、中、下三派,以芜湖为中心的被称为东路,唱腔委婉;以六安为中心的西路,唱腔粗犷;而以合肥为中心的中路,其唱腔则融合了东、西路的唱腔特点。2006年5月,庐剧成功申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皖西庐剧在发展上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一、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困境
西路庐剧,旧称倒七戏,而皖西民间则称它为“散捣”,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剧之一,因其发展传承的地域性原因,成为安徽庐剧中独具特色的西路庐剧。
(一)内在因素的缺憾
1.剧目题材与创作者的缺乏
庐剧作为安徽地方戏剧的剧种之一,在200余年的发展长河中也曾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如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奔赴北京演出了传统剧目《借罗衣》《休丁香》等,赢得了全国各界人士如戏剧专家和听众的纷纷好评,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虽然如此,皖西庐剧所演出的剧目仍没有较大型的或经典型的剧目以传后世。所以,现如今谈起皖西庐剧,给少数人留下些许印象的恐怕也就是《休丁香》这一个剧目了,而且还可能只是记住或是对其中某个唱段有模糊印象而已。
除了没有经典的剧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皖西庐剧缺少好的、用心的创作者。尽管皖西庐剧在发展初期已有作者创作出很多剧目,但其中的作品大多都只现出基本没有固定台词和剧本、没有创作完整的作品而足以即兴的“水词戏”为主的特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才稍有改善,开始有一些新的文艺工作者加入到皖西庐剧的潜心创作中,但仍缺乏优秀的庐剧创作者。另外由于皖西庐剧的不断衰落,愿意或是能全身心投入到皖西庐剧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些投身到庐剧的创作者中,优秀者更是寥寥无几。
2.剧团及演出团体的不成熟
从中国的戲曲戏曲发展史上来看,其表演团体粗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由国有体制为后盾的专业剧团;另一方面是属于个体性质,且大部分类似于民间草台班子的私人剧团。然而后者所谓的私人剧团,即业余剧团,却是我国戏剧发展长河中地方剧种最为普遍的演出团体形式。皖西庐剧虽然是安徽庐剧中流传最广的流派之一,但也是以民间草台班子的私人剧团为主要的演出团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庐剧演员的身份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在农闲时,为了谋生计临时组团外出进行演出,而他们的演出范围大多局限于安徽的六安和霍山等部分地区,一直未能走出这片区域。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正规的专业剧团才萌芽发展起来。在1970-1980年间,我国有34个专业庐剧剧团,可是发展到现在,能算得上是专业的庐剧剧团的就只有合肥庐剧院、皖西庐剧团这两个了,由于缺失正规且完善的指导、管理的业余剧团过多,总体水平过低,致使其中某些低俗的表演已经阻碍到庐剧的传承发展。
3.艺术特点的局限
皖西庐剧诞生于六安、霍山地区。它源于现实生活、源于劳动,它是在唱故事,而非演故事。皖西庐剧唱腔丰富、高亢粗狂,而且乡土气息浓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皖西庐剧所用的都是传统的唱腔,而它的题材也并不是着重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喜庆和乐事,相反,它却着眼于生活中的痛苦和悲伤,它将生活的困苦放大地表达出来,把现实中人与人错综复杂的不和谐关系夸大演绎,简单而真实,让观众在这种演绎中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身为听众,能感受到它的音乐是悲伤痛苦、抑扬缓慢的,而且其中尽显民俗特色。唱腔的特色表现为不断出现用真假声演唱的旋律,即小嗓子的唱法,以“哭腔”为主,它在表演的过程中,一人唱多人帮唱,而且是跌宕起伏,声音高亢。皖西庐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吸入、融合了徽剧、京剧等剧种的部分唱腔,在音乐风格上也略作改变,但是依然是以悲伤痛苦且缓慢的哭腔为主的。尽管这些改变能够让皖西庐剧的表演充满更加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将地域性的风土人情表达得更加透彻,让它更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观点,但它依然缺少作为大众审美被认可,尤其是当代人被认可的东西,致使在当下的环境中,不利于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皖西庐剧在语言上,与其他多数地方性戏剧一样,它的表演和演唱也多是运用地方语言,是以方言为载体的,但是在它的流传过程中,并不是只能以当时孕育它的某一种方言为媒介,而是根据它所流传的不同地区的地方语言来演唱,即发展成又一个不同方言演唱的庐剧。由于皖西庐剧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导致它的表演特点和风格也存在着极小的差别,因此,你会发现就算是皖西庐剧这一小小的剧种就含有好几种方言。即使六安和霍山同是西路庐剧,但它们的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是问题所在:缺乏统一的传唱语言,因此,皖西庐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稳固的有自己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阻碍西路庐剧有效的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外界因素的影响
影响皖西庐剧传承发展的内部因素固然有很多,然而也不乏众多的外部因素羁绊了它的传承和发展,如现代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文明多元化的不断冲击。这些是世界性的影响因素,也是我国所有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传承发展上面对的共同窘境。
1.演出中缺少推动力量
因为落后的经济、不便的交通,致使西路庐剧长期被困大山,未能走向城市、全是“靠天收”,任由其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生自灭。由于缺少中介力量的推助,我们没有创作新剧目,没有挖掘新题材,我们也没有汲取新唱腔,更没有训练新演员,这样一来,与京剧、越剧等剧种相比,我们的皖西庐剧最终未能与它们相媲美。纵观现状,我们的演员一是几十年前没有经过培训的老演员,二就是那些老演员一代一代传承而出现的新演员,这些演员,虽然都有不同的演出经历,却不能说是专业的庐剧演员我们的剧本也没有很大的创新,好剧目更是屈指可数。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落伍破旧的演出器材迟迟不能换新,工资待遇使老演员和新演员积极性降低,这些都使皖西庐剧的创作、创新及演出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与安徽黄梅戏的的竞争
黄梅戏也是安徽地方戏的另一个主要剧种。新中国成立前,它与庐剧的发展史一样,在全国的戏剧戏曲中,更是名不见经传。初期时,它在安徽的地位还不如庐剧当时在安徽的地位。那时庐剧才是安徽流传最广的地方戏,而并非现在家喻户晓的黄梅戏。但黄梅戏在它的发展中,最终以它特有的委婉动听的唱腔和其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让观众映象深刻,而且它的剧目题材都来源于那些饱含喜剧性的生活,因此深受观众喜爱。其实,庐剧在发展上与黄梅戏一样有过良好的发展机遇,它同黄梅戏曾一起参加了1952年和1954年的那些演出,也曾于1982年为了党的十二大赴京做专场演出,但就是由于受到特有的悲苦唱腔的限制,在那些年的演出和比赛中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正因为这样,庐剧和黄梅戏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在当下,不管是安徽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是谈到安徽地方戏,大家首先能想到的便是安徽的黄梅戏,皖西庐剧鲜为人知。
戏剧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它集合了文学、美术、杂技、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我们表达感情的又一种手段,挽救这些濒临消亡的传统戏剧文化,已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政府关于保护这种“非物遗”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计划,但是皖西庐剧的传承和保护仍需要不断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4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