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城融合发展助推制造业强市建设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要一环。现阶段,烟台市存在优质高校资源不足,产学研结合程度偏低等问题。通过强化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引进共建,引导支持在烟高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
  关键词:校城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制造业强市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3.190
  1 导言
  目前,烟台市奋力打造制造业强市。到2020年,形成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20个百亿级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产值占比达到45%以上;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著名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50个以上。要实现这一切目标,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通过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双创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烟台市科技創新能力。
  2 校城融合存在问题
  2.1 优质高校资源不足
  从数量上看,烟台市普通高校12所,位居全省第三位,但整体层次不高,山东“双一流”确定的32个一流学科,烟台高校无一上榜,且已有工科专业学科发展水平与我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位目录(2011年)》“学科目录”中有169种工科专业,烟台大学开设29种,鲁东大学开设24种,山东工商学院开设11种,驻烟三所高校除去重复设置专业外,实际开设了42种工科专业,占比24.8%,高校教育资源从生源、高层次人才储备、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上,远远满足不了制造业强市建设对人才需求。
  2.2 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模式多数处于顶岗实习等浅层次阶段。当下高校技术成果真正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到10%,产学研结合程度偏低,对于如何产出“接地气”的科研成果,如何开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缺乏具体可行措施。只有深化“产学研”结合,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校才能真正成为打造制造业强市“孵化器”。
  2.3 没有形成人才、产业双向集聚“生态系统”
  制造业强市建设需要人才和产业的双向集聚,根本是人才。人才聚集需要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确立人才资源优势的根本保证。目前,加强人才生态系统研究,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意识有所欠缺。从高校看,烟台高校院系前15%的优秀毕业生大都到外地求职,高校也存在着吸引不到优秀人才落户的窘态。
  2.4 人才引进存在重引轻养、重个人、轻团队现象
  近期,烟台市及各县市区最近纷纷出台了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但存在重引轻养以及“重个人”轻团队问题。实践证明,人才要发挥作用,需要相互影响的创新团队,并与本土产业发展方向相融合。在政策落实方面,本地人才和引进后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的解释上存在偏差,造成高校人才流失。
  3 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意见建议
  3.1 立足本地优势,统筹利用现有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烟台市是国际化城市,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高等教育传统,最适宜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现阶段,要抢抓历史机遇,以全球化视野,做好顶层规划,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生态环境,让高端人才拥有一流学术环境和发展空间,最终形成集聚效应,成为“人才特产”城市,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实现更多“烟台制造”向“烟台设计”“烟台标准跨越”,“资源依赖型企业”向“创新依托型”企业转变。
  3.2 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流大学、新型研发机构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状况,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契合一流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优势是结构性优势,决定性因素是硕士点和博士点布局。普通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不及国家重点建设学校,难以争取更多博士点,仅靠本科专业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依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创建一流顶尖民办研究性大学。斯坦福大学是世界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硅谷创新发源地,其特点是把教育、科技和产业进行了完美融合。西湖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高等研究院,开创了民建资本支持先河。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将拥有世界最杰出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烟台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可以大胆探索建设高层次一流民办研究型高校。
  3.3 抢抓机遇,引进和引导在烟高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
  驻烟高校的发展,不仅要“扩规模”,更要“提质量”。“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2017年打造新事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度、促进高校专业和产业设置匹配度,推动高等教育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所需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新举措。建立政府与高校稳定对话机制,寻找合适共建模式,让人才培养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鼓励和支持驻烟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特色学院”或“研究中心”,以及重点领域企业参与驻烟高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
  3.4 解放思想,设立财政专项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在人才知识溢出、催生新产业、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强大创新辐射作用,可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动力引擎。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年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2009年,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为杨浦区贡献了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创造了“大学、政府、产业”紧密合作。大学与区域互动,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三区联动”同济模式。建议设立财政专项配套资金,支持校城融合。设立引导基金,采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一流大学引进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健,贺俊英.大学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分析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2016(02):81-102.
  [2]章仁彪,王雁.大学与城市互动:矛盾与对策分析[J].2008(03):
  11-38.
  作者介绍:王雪(1984-),女,山东龙口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7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