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生活关注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儿童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回归儿童生活实际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一课程理念之下,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实现回归儿童生活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本文通过对教学活动回归儿童生活的出发点、过程、归宿等方面的分析,通过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提高儿童生活能力、儿童生活教学、儿童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立足生活;关注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实际
  引言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当中,儿童的生活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对儿童生活的逻辑加以遵循,将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利用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对儿童的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引导。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和品德来说,主要是从生活中进行感悟、体验和认识的。因此,对于儿童社会性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
  课程教学来源于生活,但同时也高于生活,因此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需要在教学当中对儿童的现实生活更为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一味的照搬和复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交流经验、模拟生活等层面。除此之外,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儿童行为习惯、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生活能力的提升,從而对儿童的生活实践加以引领和指导。因此,不但应当实现教学、教材、课程等方面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当使之能够重新作用于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和进步[1]。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教材和课程的真正回归,从而实现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要求。
  例如,在“家人的关怀”的教学当中,教师引导儿童讨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行为,然后引导儿童思考,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事。儿童会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过,教师并不应当将教学活动止于此,而是应当在此基础上,带领儿童进行以此“帮助家长”的活动,让儿童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家长普遍反应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儿童能够自己用电饭锅煮饭,并且能够自觉的承担起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从中可以看出,通过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但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儿童的认识,促使其情感的内化,同时是也对其行为进行了良好的指导。通过此类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儿童的生活能力,对于儿童的成长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儿童的实际生活教学
  2.1生活实践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真正的生活并不是局限在教室的有限空间内,而是应当让充满生活的气息。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适当的走出教室,真正的融入到儿童的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超市购物”的教学当中,应当儿童学会如何进行购物,并且学习购物计划,了解超市购物的基本知识和流程,掌握自主购物和文明购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超市购物”、“购物交流”等相关内容共同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应当与儿童家长建立联系,请家长帮助儿童做好相关的购物准备。然后带领儿童到附近的超市进行实际购物,并对儿童购物过程中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记录。在回到教室之后,教师可将超市购物作为平台,引导儿童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通过情景模拟、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超市购物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引导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反思,从而掌握如何进行购物。2.2生活经验
  当儿童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时候,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儿童现有生活经验的发挥,从而使儿童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实现生活经验的提升和体验。例如,在“客人来了”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儿童家里都来过哪些客人”、“客人来了之后是怎样招待的”等问题[3]。这些问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会遇到,因此,儿童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引导儿童学习问好、泡茶、端水果、送别等基本的礼节。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情景模拟活动,让儿童分别扮演主人和客人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通过儿童的切身体会和教师的引导教育,帮助儿童学习相关的礼节和知识。儿童可以结合“家里来客人”的话题,讨论家长是如何接待客人的,从而不断加深这些知识,并且促使儿童在生活中自觉的进行实践。
  3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
  3.1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对儿童真实生活的反映,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当中,大多是根据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行编制的。不过,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并不需要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情况和特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有用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4]。例如,在学习“宽以待人”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儿童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和讨论,以此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和丰富,从而使教学能够更加的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3.2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教学当中,归宿和向导是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使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就应当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发展需求、身心特点、生活情况等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例如,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能够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很多儿童对于竞争存在着一定的认知,但是有一些儿童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愿意参与竞争。同时,很多儿童在家庭当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缺乏合作意识[5]。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强调竞争、遵守竞争规则、重视合作等方面,从而引导儿童实现良性竞争和积极合作。
  3.3教学主题的生成
  为了实现回归儿童生活,应当对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充分的重视和了解。在儿童的生活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和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反应出一些生活原则、生活准则、生活知识等,以此作为教学主题,能够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某教师外面有一个水池,儿童下课后会去洗手。在洗手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行,说明了儿童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生成节约用水的教学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我国淡水资源的缺乏情况,树立起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并引动儿童对自己的日常用水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出儿童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4结束语
  在人类的成长阶段当中,儿童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学习知识、培养性格、养成行为习惯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儿童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当中,应当立足生活、关注体验,回归于儿童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胜,张克新. 传承与创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4:23-45.
  [2]罗华荣,刘建良,田晓媛. 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德育课程发展轨迹[J]. 教育参考,2015,03:65-71.
  [3]李化树.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3:47-52.
  [4]陈光全,杜时忠. 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反思与前瞻[J]. 课程·教材·教法,2012,05:83-90.
  [5]王双莲.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54-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7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