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锅盖边的群众吸口热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政策线内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政策“外沿线”的低收入群体怎么办?西安市社会救助不搞“断崖式”一刀切,而是阶梯式保障
西安市城市公共交通修通了三环,而社会救助体系却有了“四环”。
在千万级人口的西安市,有不少低收入人口徘徊在月均收入660元的“低保红线”两侧。家庭一旦遇见急难情况,往往生活上就会“揭不开锅”。
西安市推行的社会救助“四级信息圈”制度,就是让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标准1.5倍、收入低于标准2倍的四级家庭,按实际困难,给予阶梯式救助。
“我们的社会救助不是做科研,严苛地按‘标准配比’,而是关注和解决个体群众的真实困难。”西安市民政局长王碧辉说。主动伸手。谁该帮?谁去帮?
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660元,农村450元是西安市社会救助的“标准线”,线内“全部捕捉”,但如何兼顾徘徊在低保线上的群众,让“锅盖边的群众吸口热气”却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碑林区的“四级信息圈制度”给出解题思路:对于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收入标准1.5倍、低于低收入标准2倍的这四级家庭,在社会救助的时候要坚决囊括,实地考察这四级家庭,依据现实情况,给予适当救助。
家住雁北社区马厂子小区的孟滔,家庭人均月收入1300余元,按照低保标准,孟家不能享受救助政策。
妻子魏青患有慢性哮喘,退休在家养病,孟家属于三级救助圈困难群众。2018年,儿子考上了大学,本是件开心的事,但提到学费,孟滔不由得叹气:“手头也没积蓄,娃儿这第一个学期该咋过啊!”
正在发愁之际,社区社会救助专干送来的4000元钱缓解了燃眉之急。儿子的学费有了着落,边为儿子收拾行李,孟滔边感慨:“真没想到。”
在西安,不少像孟滔家一样,月收入刚过低保标准的家庭,最担心的是家庭有个突发情况。现在,更加科学、人性的社会救助理念,将“沿线”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清扫了救助盲区。
“四级信息圈制度是阶梯式的救助体系,不是到低保标准就陡然断崖。”碑林区社会救助科科长常晓华说,这些理念的改变,源自实地调研。
2017年初,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主动发现”机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驻村干部和志愿者的作用,对行动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对象提供上门救助、协助填表等服务,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主动发现需社会救助的新情况,才能做到不重、不漏。”红星社区的低保专干王磊,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进院子,了解负责的三个院子的具体情况。
2019年初,为核实樊先生的养老保险金是否到位,王磊专门去了趟西安市劳动保障中心。
此前,新城区的低保户樊先生,只交了十年的养老保险,一直在担心退休金能不能发放,如果不发放,低保也被取消了,日子该咋过。王磊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去家里跟他沟通,“如果退休金办不下来,咱们低保不会盲目停发。”
王磊跟西安市劳动保障中心商量,如果樊先生退休金下发成功,第一时间告知自己。退休金到账,低保才会取消,樊先生的顾虑才打消。
王磊介绍,主动发现机制就是从转大街、走小巷中获取信息,“带上眼睛看,带着耳朵仔细听”。主动担责,“先上车,后买票”
在兜底保障的路上,急难状况容不得“传统程序”,为确保困难群众在突遭不测、因病因灾后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西安市实行“先救助、后办手续”。
今年44岁的贾远朝家住终南镇解村,靠务工为生,2018年查出患有肺癌,需要进行多次化疗。家中唯—值钱的半新面包车被卖掉后,—筹莫展的贾远朝,向周至县民政救助机构求助。
在周至县政务大厅咨询时,贾远朝的身影引起民政窗口工作人员朱美静的关注,仔细了解后,由于刚出卖的面包车还没过户,名下有车,不符合申请临时救助政策。
朱美静和同事实地调查、核实,认定贾远朝家中确实困难。决定先发放8000元钱,帮助贾远朝跨过眼前的坎,待事后补齐全部材料。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受到这一机制的帮助。
为了让贫困群众“走稳行远”,西安市民政局推行“渐退帮扶”政策,对城市和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超出低保标准的,按政策分别给予6个月和12个月的延长期,确保其家庭收入稳定后再退出低保。
周至县上高村的刘治朝,由于母亲和妻子是重度残疾,治疗已花光家中的积蓄,非常困难,享受低保政策。
2018年,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刘治朝和兒子,人均月收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450元,按民政低保标准的相关政策,应取消低保。
接连失去两位亲人,刘治朝家庭的困难尚且存在,经上高村村委会协商后,根据“渐退帮扶”政策,给刘治朝再发一年低保,帮扶他走出难关。
用绣花的功夫,把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落地、落细,让困难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正成为西安市民政系统干部的共同行动。主动“长个”。救助金不断“提标”
碑林区的花女士双手捧着大小七盒药,这是她日常一周所需的药物。仅买药一项,每月就要花费2000多元,每3个月需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化验费1000多元。
2018年11月,花女士申请的第五次临时救助被审批下来,“如果不是一年两次的临时救助,我撑不到现在啊!”一年2万块的救助金支撑花女士渡过难关。
因病致贫或遭遇突发事件致贫的群众,可申请临时救助,给予严重困难的家庭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同一事由每年可申请两次,最高限额为15000元,与过去相比增长近两倍。
自低保实施的20年来,低保标准先后提高14次,最高达每人每月660元。
“咱们低保一年发13个月,月月按时发。”碑林区低保专干夏晶晶跟花女士介绍。花女士患有红斑狼疮已有20多年,无法工作,民政低保每月给花女士发放660元。但单靠着每月660元低保,花女士的生活还是难以为继。
社会救助不仅向花女士伸出援手,同时,也帮扶众多生活困顿的群众。目前,西安市各项救助标准均为全省最高,其中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标准由2006年的826元提升到2018年的9800元,教育资助本科给予7000元等。
家住临潼区王湾村姚坡组的姚志文坐在炕头,和老伴盘算着今年的收入,现在全家每月拿到3100元补助,是两年前人均月收入的十倍。
五年前,姚志文的独生子失踪,留下年幼的一双儿女,老两口身患高血压、冠心病,守着家中几亩薄田求温饱,儿媳在代王街道打零工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按政策规定,姚志文家可申请补助。如今,墙上钉着半米见宽的“西安市民政兜底保障资金发放明白卡”,道出专属姚志文家的“私人订制”:家中五口人每月15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户主参军抚恤补贴。
2018年下半年,刚上大学的孙女获得教育资助7000元。姚志文说:“人懒地生草,虽说民政局对咱照顾,咱也得勤快些多干活。”如今,日子过得宽裕了,姚志文家开始养土鸡,一年50只公鸡出栏,足够大孙女一个学期的费用。
据统计,2018年,西安市共为城市低保对象2.5万人发放保障金2.47亿元,为农村低保对象6.66万人发放保障金3.5亿元,特困人员、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发放资金约3亿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6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