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美术教育的超绘画性目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针对当今社会美术考级盛行的现象,提出需要关注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特别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明确指出教育者不能单纯关注美术功能性的目的,应该超越绘画本身的意义。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从激发兴趣爱好、注重审美感受,以及学会学习与合作三个方面做出阐述,明确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关注综合能力与学科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达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超绘画性;应用策略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艺术考级盛行,用儿童画考级的形式评估幼儿美术作品的热潮又卷土重来。正如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力加教授所言:普通民众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仍处于“严重贫血”状态,误认为自己的孩子走此路“很正”。而处于幼儿园的教师希望用一种大家看得见的量化的方式,说明自己工作的合理性及被承认的心理需求,也鼓励自己班级的幼儿参与考级,并组织幼儿为了通过考级提前练习、反复练习。
  这些做法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仅从艺术行为来说更多对应的是“美的需要”,不能用知识或者技术的量化积累进行艺术层级的判断。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多种需求。根据罗恩菲尔德《创造性与心理成长》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心理特征,评价的标准也不相同。如果用单一的考级去评价幼儿的美术能力和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这些幼儿将难以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而过分的依赖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我们将上述的这种以目的单一的绘画方式暂且称之为“功利性的纯绘画目的”。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学一定会存在巨大的片面性,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质的艺术训练、技艺培训,从根本上进入了引导的误区。
  今天的幼儿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多元化的人类从未开启过的信息共享的纪元,未来的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术,更需要有多元的触觉、适应变化的能力,而单一的技能只会让幼儿无所适从。因此,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未来教育的多元化是发展趋势,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要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不能把美术教育仅局限于绘画技能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我们要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幼儿美术教育还涵盖了很多绘画性以外的目的,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超绘画性目的”。它涵盖幼儿潜能的培养、感知体验、审美习惯、探索创造、合作交往的方法等,这些幼儿美术教育的“超绘画性目的”在今天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
  三、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1.挖掘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参与的学习是自发的。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满足求知活动本身,这种学习动机也是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定义的认知内驱力。美术材料自带引发幼儿好奇心的特质:无论是哪种绘画媒介,如油画、水彩、铅笔、彩色铅笔、墨水、炭笔、蜡笔、丙烯等都能吸引幼儿的目光。看看幼儿盯着这些材料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神情,就可以知道美术是打开幼儿好奇心的有效手段。因此,用美术教育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
  2.保护好奇心,提高学习热情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长板光彦提出,美术不在于教会幼儿一幅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应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有了吸引幼儿的材料,我们用可以引发幼儿感受的教学课例,就可以轻易地完成一项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美术活动。
  例如,让幼儿欣赏音乐的高低起伏转化为用色彩感受描述出来;或者用手感受物体的质地软硬,用线条的强度表现出来,这些无疑会延长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对此类美术游戏活动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因此会调动全身各个细胞,用手、眼、脑,甚至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感受,同时还会调动学生的耐心、恒心去体验美的触觉。
  四、注重幼儿的审美感受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就几位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能够感知美、分辨美、热爱美的高素质的人,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遇见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单纯地用金钱衡量价值。
  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因素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思维。审美感受是审美对象引发的,需要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幼儿的年龄段还难以完成完整的审美感受过程,但是我们可以挖掘幼儿对美的最直观的印象,因为处于自我中心期的幼儿对审美感受往往更具直觉性。
  例如,看到雨点打在窗户上,幼儿敏锐地感受到“雨点在窗户上跳舞”;咀嚼爱吃的水果时,感受到“我的西瓜把喉咙都淹没了”;看到颜色在纸上化开,惊呼“我的颜色开花了”等。这些直观的感受是幼儿心理特征的直接体现,也是自然的流露,在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与支持。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例子:市场上有一头牛和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能不能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这些都是实用功利的态度。孩子来了,他被吸引的是牛本身,因为好奇,他触摸牛的身体,想和它交朋友,并且发问:它的毛为什么这么滑?它为什么长得这么高大?艺术家来了,他看到的是牛的毛皮的光泽、肌肉的发达、造型的伟岸,以及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与孩子的感受非常接近,艺术家的审美感受是在长期训练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孩子的审美感受却来源于孩子的直觉。因此,保护好这些敏锐的直觉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五、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学会学习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灵魂
  学会学习是影响幼儿一生的优良品质。常言道:三岁定八十。一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决定了美术教育是最能全面培养幼儿优良学习品质教育的活动。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画画,只要教师稍加引导,美术教育将成为幼儿学会学习的摇篮。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持久力、自信心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孕育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效。
  例如,在色彩活动中,幼儿调配颜色时发现:即使同时使用红色和黄色,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加入的水分不一样、颜料的颜色就不一样;有些颜色像春天的颜色;有些颜色像我喝过的果汁;我喜欢透明的、亮亮的颜色。这是幼儿自己观察实验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印象。有了结果后,幼儿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纷纷试验其他的颜色,乐此不疲,不难看出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现在的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既充满竞争,又离不开合作。通过大型美术活动,让幼儿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育幼儿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进行选择。学会与人和平共处,学会宽容和谅解,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共处技能。
  六、结束语
  未来的学科是没有界限的,学科只是一种手段、条件和过程,而目的是相同的。作为这些手段、条件和过程之一的美术教育,一定会更多的与其他领域融合。因此,作为一位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幼儿画画时应该把眼光放在绘画性目的之外,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幼兒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教学目标都应该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埃略特.W.艾斯纳.艺术视觉的教育[M].郭祯祥,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埃德蒙·伯克·费德曼.艺术教育的哲学[M].马菁汝,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6]邓晗.产品设计中的感觉要素[D].长沙:湖南大学,2006.
  [7]李新生.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之断想[J].美苑.1997 (2).
  [8]余洋.试谈美术教育的超绘画性目的[J].大众文艺.2010(20).
  [9]侯鑫.绘画的游戏性与儿童美术教育[J].美与时代(下),2011(4).
  [10]景清华.幼儿园大班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2015(30).
  [11]王燕红,尹大中.浅析当代油画中的“儿童”绘画性[J].艺术品鉴,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