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摄影新潮的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也在日益扩大,各种流派,各式风格的摄影作品和观念涌进了国门,大量客观介绍的资讯,使很多人感到既新奇又疑惑。同时,国内摄影界也在反思和总结历史,寻思求变创新。里外两股思潮的汇合,触发不少文艺工作者去质疑传统,提出种种问题:以往对现实主义摄影的赞美和肯定是否正确?现实主义摄影创作方法是否已过时?现实主义是否是摄影唯一合理、全能的创作方法,这能满足社会和读者对摄影的全部所求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论是进行鉴赏,还是在创作时,都需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鉴于摄影的纪实本性,它是记录社会现实物质运动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最佳载体。无论是从承担的历史使命,还是从其本应有的美学特征来看,摄影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着天生的缘分。所以应该坚信,现实主义摄影创作原则并没有过时,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现实主义摄影创作方法也有个从幼小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也曾受到极左或者右倾思潮的干扰。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它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革和调整完善。总之,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不可动摇,但是具体做法还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我们如何来改革和完善现实主义摄影?如何来创作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适应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现实主义摄影呢?首先,是从时代实际需要出发,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出发,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同时,我们主张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竞争环境里,培育和发展现实主义摄影。“温室里难育经得起风浪的壮苗”,所以应该迎接,而不是回避各种观念和思潮的挑战。这样,一可以经受社会实践的考验,激励我们奋发自强;二可以去芜存菁,从对手身上取其精华,丰富现实主义摄影创作的构思和表现。因此,从提高现实主义创作自身战斗力及创造艺术竞争环境的需要考虑,我们应该扩大视野,学会鉴赏和阅读各流派,甚至光怪陆离的各类作品,在批判的继承中发展社会现实主义摄影事业。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和人民大众对摄影的要求是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铭记历史、揭示社会真谛和反映客观生活等,还需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精神靈魂,满足人的审美欲望,促进商业展销,营造娱乐幽默等。现实主义纪实方法尽管能出色地完成摄影主流作品,但并不可能包打天下,样样都行。我们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只能认为它是反映客观生活的好方法,而不一定是唯一方法。所以我们还要倡导“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鼓励借鉴其他学派、其他风格的摄影创作,更多样化的表现世界。
一、挖掘人的主观世界,折射社会精神危机。
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摄影诞生的年月虽然不一(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者在20世纪60、70年代),但它们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政治和经济危机时产生的。它们的艺术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苦闷和压抑,主张再现人的非理性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活动,如幻觉、梦呓、变态、潜意识和性欲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和后现代能折射出当代西方国家的精神危机,让我们解读出其中既有艺术家个人的不满情绪和叛逆性格,也有对现存社会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二、发挥作者的主观想象,扩展摄影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达上,现代和后现代学派认为,艺术无需反映客观
现实,更不必再现生活的实际存在,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刻画人的潜意识、非理性的思想和欲望。人的内在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又是能感觉到的魂魄,很难用常规记录图像来体现,于是他们就不拘一格地发挥想像力,摆脱生活原貌束缚,根据情绪、幻觉、错觉、梦境和印象等主观体验,创作出许多不合理性的逻辑、超现实或抽象的图像符号和画面形态。
综观现代或后现代摄影创作的主要趋势,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们具有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活跃想象力,因而造就了不拘一格的创作构思和手法。还有,那些非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它们涵盖的社会内容或许空洞,但在探索光影节奏感和造型语言简约化、抽象化上作出了视觉实验。上述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外国情况,以及克服摄影表现的平庸、想象力的冷漠等弊病,或多或少也会有些启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