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化全球发展的趋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重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互影响,息息相关的一个有机整體,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演变形成,而实践活动是对创新能力的有效展示和检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有力地为国家塑造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39-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民族繁荣昌盛,保障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和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战略方针。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阶段的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受到祖辈、父辈的极度宠爱,缺乏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从而阻碍了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切实深远的重要教育意义。笔者经过大量的教学研究,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了以下向观念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学习动力和思想源泉。如果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就无法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动会禁锢停滞不前,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不愿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基本上就是空谈和凭空臆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学习的前几分钟导课时间,通过课前积极查找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导入新课学习,以此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目的。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嫦娥奔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循循诱导,设置质疑问难的活动环节,激发起学生对课堂浓郁的学习兴趣。课堂伊始,可以以谜语导入的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学习,“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猜猜谜语,这个谜语和我们的节日有关,请大家认真听题:‘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通过新颖的谜语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堂氛围也由此变得浓郁热烈起来。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交流,从而解开了谜语的谜底是中秋节大家经常吃的“月饼”。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巧妙地问题导入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积极发言,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学习动力
每位学生都是鲜活的学习个体,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个性特点中,挖掘他们的学习长处和优势。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精通擅长的优势问题,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发问,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地打开学生的学习切合点,通过对学生小小的成功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带着体验成功的心灵愉悦投入到持续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随之,学生探究实践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得以调动。学生拥有着强大的学习主体,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使学生带着炽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是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性举措。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春日偶成》的教学中,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搜寻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上课时通过交流学习,学生在对诗句进行解析和意境理解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搜集的诗词。通过诗句和意境结合的学习方式,能更加有效地掌握诗句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描绘一下诗句有哪些景物?景物又有哪些特征?学生通过画面想象,脑中会形成一幅清晰的春景图,如同置身生机盎然的春天中。这时候学生就会文思泉涌般,积极地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景图。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后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样就会水到渠成,课堂的学习效果就自然高效了。通过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保障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朱熹曾在治学中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才会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不断创造和提升,能达到豁然贯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能力,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导向和问题意识,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一一提出来,通过认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及时通过学生的质疑,积极梳理学生的思维导向、以及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输入,中小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拓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机动力,是促进知识生成和资源滚动的积极有利因素。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发展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入手,通过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养成,是有效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白三月.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少年,2015:17.
[2]李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四种途径[J].知识窗(教师版),2016:(06):24.
[3]都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5.
[4]郎秋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小学),2016(10):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