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霍姆斯译学构架看应用翻译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霍姆斯译学思想及其构架的发展,为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在此启发下,笔者基于应用翻译人才需求和核心技能要求,结合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中的问题思考,提出符合霍姆斯译学构架且满足市场应用翻译人才需求的“翻译-技术-管理”一体化的应用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霍姆斯译学构架;应用翻译;人才培养
   一、霍姆斯譯学构架及其发展
   霍姆斯在他的译学思想中,将翻译研究分成纯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描述性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图里是其理论支持者,他霍姆斯的译学构想用结构图明示出来,并对应用研究提出了“译员培训-翻译辅助-翻译批评”的三级理论架构。张美芳在对霍姆斯与图里的翻译研究架构基础上,拓展了应用翻译研究的“译员培训-翻译辅助-翻译批评”三级理论架构,使其各个分支以下包含以下具体研究内容,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了霍姆斯的译学架构,而且还给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内容:
  应用翻译研究的是译者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那么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时,纯语言的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双语翻译能力(词典、语法、网上资料库、互联网的使用等)外,技术能力(翻译软件)和翻译管理能力(校译、评论等)也很重要。
   二、应用翻译人才需求及核心技能要求
   《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企业语言服务需求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上的应用翻译人才需求问题,为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尤其是高校新的培养模式指明方向:(1)多语种、多行业的语言服务需求,未来3-5年需求增长强劲;(2)语言服务需求呈现类型多样化,笔译、口译、方案写作的需求量大;(3)信息技术与通信行业语言服务需求及外包类型多样化,传媒行业语言服务管理成熟度最低;(4)大部分公司没有集中管理语言服务的组织,因缺乏专职审校人员致命翻译质量存在风险;(5)试译质量、行业经验、价格、信誉和口碑成为选择语言服务公司的主要考察条件,熟人推荐和招标是选择供应商的主要方式;(6)企业开展语言服务的最大困难是语言服务公司专业知识不足;(7)多数企业的中译英外包翻译价格低于200元/千中文字,价格低廉成为翻译服务质量的隐忧;(8)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应用翻译技术及工具,降低了语言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可见,市场上的应用翻译人才需求量很大。通过国内著名招聘网站,选取多家语言服务企业,针对翻译相关的职位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应用翻译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特质及职业素养能力要求如下:(1)语言翻译的专业能力;(2)翻译软件驾驭的灵活能力;(3)对人机协作价值的认知能力;(4)海量信息的跨语言提炼、搜索和数据分析能力;(5)借助机器对翻译质量的有效控制能力;(6)对翻译流程的全面协调和配合能力;(7)对未来翻译生产组织形式中可能性问题的分析能力;(8)前瞻性思维和减废思维能力。
   三、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证实了在中国企业日益国际化的过程中,中译外的需求已经超过外译中的需求,这对教育、培训、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一带一路”提出了更多的翻译需求,经济领域的翻译增加了,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任务也加重了。这意味着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无疑是应用型的翻译。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界,但是据研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文学翻译仅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还是以科技应用为主的翻译。
   而反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究竟是中译外的学习训练比重大一些,还是外译中的大一些,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过于强调将外语译成本国语的学习训练,则会在翻译实践中遭遇困难。高校如果将文学翻译研究或实践比重设置过重,势必会影响翻译者对实际应用翻译活动的驾驭。因此,应当降低理论教学与文学翻译训练部分,加大应用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由于CAT软件翻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传统的人工翻译不翻译市场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将与翻译相关的技术性课程纳入翻译课程体系。而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由于个体能力差异及职业目标不同,应当避免岗位培养目标的“一刀切”现象,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与个性差异带来的优势,共同服务于语言市场。
   四、问题的解决:基于霍姆斯译学构架的应用翻译分支,探索“翻译-技术-管理”一体化的应用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翻译任务已经从仅凭纸、笔、工具书的个人工作发展为团队合作、协调一致的商业工作模式。技术革新推动了翻译软件及技术工具的研发,对外经济文化活动的日新月异使得传统的翻译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它们可以短时高效地对专业性强、数量巨大的特定领域的数据资料进行翻译转换,实现翻译流程自动化,避免重复劳动,保证术语统一和译文风格一致,大幅度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翻译产业的多样性及信息和产品的更新速度要求从事翻译的人员不但需要优秀的双语语言基础、语言转换能力、行业知识,而且还要求质量基础之上的任务处理速度与效率,所以从事相关领域翻译的人员应当是具备相当的语言素养、行业知识、行业翻译经验、翻译软件技术应用、编辑能力、数据分析、协作共享、创新思维等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些能力与素质如果没有在高校得到很好的培训锻炼,不但会造成人才培养费时低效的浪费,还势必会对整个语言服务市场形成消极影响。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不应当只关注语言层面的翻译能力,还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并培养技术、管理等与翻译相关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集“翻译-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一)翻译能力
   以纽伯特和PACTE为代表的翻译要素观点,提出了系统性的翻译能力模型,在实际的翻译训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策略能力、工具能力、翻译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    作为最基本的心理生理要素包括认知(记忆力、感知、注意力、情感)、态度(好奇心、毅力、批评能力、自信、逻辑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和心理活动机制。双语能力是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备的过程性知识,包括语用、社会语篇、语法、词汇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常识和专业学科的外在和潜在陈述性知识,即双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等。工具能力是指使用词典、百科全書等文献资料及翻译工作中的搜索能力。翻译知识能力指的是关于翻译与该职业的一些外在和潜在的陈述性知识,例如了解翻译过程、翻译方法、职业操作,以及翻译协会和税收等相关知识。策略能力是最核心的翻译能力,是指解决翻译问题、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的过程性知识。即策划翻译步骤、选择翻译方法、评估翻译过程与成果、激发其它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要素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高校调整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以及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等方式来获得翻译策略和翻译知识、加强心理素质、提高翻译所需的双语能力。另外,双语能力与市场所需的“多语种”要求密切相关,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地缘优势开设非通用语,采用“非通用语+通用语”的培养模式。同时,“语言外能力”也需要译者具备“多行业”的翻译经验,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可以将行业需求与专业背景结合。例如武汉地区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钢铁、光电子、信息、纺织等方面的专业翻译培养。各高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特点,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改变单一专业的培养思路,采用“(非)通用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二)技术能力
   崔启亮(2016)认为语言服务技术包括翻译技术(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字符识别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本地化技术(工程技术、测试技术、桌面排版技术、质量保证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内容写作与内容管理技术。总的来说,翻译服务人才需要掌握的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工程技术、语料库技术、翻译协作技术、机器翻译技术,因此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计算机基本技能、信息检索能力、CAT工具应用能力、术语能力、译后编辑能力。
   另外,《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Trados、SDLX和Wordfast是翻译服务业中应用最广的翻译辅助软件,分别占36%、11.4%、9%。这些技术及产品开发商与语言服务机构都是语言服务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技术与产品极大地提升了语言服务业和效率与质量。《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进一步对213家机构使用CAT工具的情况作了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机构使用CAT工具的情况很不乐观。70.4%没有使用CAT。部分企业使用内部开发的CAT工具。同时,有远见的客户及企业,运用CAT软件往往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说明CAT工具的应用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在这一方面,可以与语言服务企业、技术开发企业等达成校企合作,考虑将翻译技术因素纳入师资、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培养环节。
   (三)管理能力
   对于结构庞大复杂、翻译任务多、周期长的项目,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和整体管理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因此,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的翻译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者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协调组织相关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将成本控制在预期的合理范围内。翻译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为:质量、成本、时间。这三者互相制约的关系,但又相辅相成。所以,职业译者不仅要求扎实的翻译能力和不同程度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利用已有资源,整体进行时间、质量、成本管理、优化流程,达到提高效率和的质量的目的。
   可见,翻译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翻译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良好的管理与沟通能力,以及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能力。《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发布的数据表明,翻译服务企业全职工岗位中,“管理岗位人员”占全体员的77%。翻译项目管理经理是翻译市场需求的紧缺人才。在中国目前的语言服务市场中,翻译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翻译职业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实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而中国本科大学设立翻译专业是2006年,2007年开始设立硕士,起步较晚,所以大学培养的翻译项目经理很少,很多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也没有开设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因此很难在高校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与培训,进一步加剧翻译市场紧缺翻译项目管理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社会等渠道的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Depalma D., Pielmeier H., Henderson S., and Stewart R. The Language Service Makret:2016[R].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2016.
  [2]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 穆雷,等.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 纵横论译,2013,(1).
  [4] 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
  [5] 崔启亮,罗慧芳.翻译项目管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6] 王立非,崔启亮,蒙永业.《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7] 孙文缘,戴聪腾.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6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