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8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北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据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6.6%,实现了6.5%的年度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47.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增长7.3%。
  生产领域服务业稳中向好。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优势行业继续发挥带动作用,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0.1%,比2017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贡献率合计达到67%,比2017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势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速基本高于2017年同期,下半年有所回落,全年增长4.6%,好于预期。其中,医药、电子、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6.2%、15.2%和12.2%,汽车制造业下降5.8%。农业生态功能继续增强,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8亿元,比2017年下降3.7%。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带动下,林业产值增速达到61.7%。
  需求领域市场消费较快增长。2018年,全年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5405.9亿元,比2017年增长7.4%。服务性消费持续发挥带动作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讯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增长1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7.7亿元,增长2.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632.9亿元,增长10.3%,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成。投资降幅收窄,2018年8月份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全年同比下降9.9%。其中,反映实体工作量的建安投资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全年增长3.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8%,比2017年提高5.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房增长44.1%。进出口增势较好,2018年1—11月,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24893.4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出口4407.8亿元,增长25.1%;进口20485.6亿元,增长25.7%。
  民生领域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以内的水平,2018年12月份为1.4%。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3万人。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2017年上涨2.5%,控制在3%的年度目标以内。其中,服务类价格上涨3.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0%。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2018年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市加大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在推动减量集约、转换发展动力、优化首都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推动减量集约。其一,疏控并举,“减量”优化发展空间。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城六区减少188家,占52.1%。截至2018年11月,根据《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超过2.13万件。全年新设科技服务业和文体娱乐业企业近9万家,占全市新设企业的48.4%。其二,提效降耗,“集约”提升效率效益。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44.8万元/人,同比提高5万元/人。能耗继续下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其中,高耗能行业下降2.1%,非高耗能行业下降8.1%。能源清洁化程度不断提高,天然气和电力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7成,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其三,深化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针对重点企业推出“服务包”政策。随着减税降费政策不断推进,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流转税率为2.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年两轮任务基本完成.1——11月,六大重点领域规模以上非公有制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3.4%,快于六大领域整体增速2.3个百分点。
  转换发展动力。促创新,凝聚发展动能。从创新投入看,2018年1—11月,大中型重点企业R&D经费支出523.8亿元,增长16.2%,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1—11月,大中型重点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万件,增长38.5%,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指数连续7年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效果进一步显现。调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全市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左右,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比2017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16.1%,提高0.1个百分点(二者有交叉)。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增长明显快于投资。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为53.8%,对市场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8成以上。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2%和7.7%。
  优化首都功能。从文化中心建设看,全市文化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9250.1亿元,增长13.1%。其中,占比一半的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3.0%和19.7%。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体书店达1011家;演出市场再创新高,票房收入达17.76亿元。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看,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2018年1—10月,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10.2%,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7.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看,对外经贸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服务贸易占全国比重超过2成;2018年1—10月,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3.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1—11月,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人员国际往来频繁,全年入境游旅游人数增长2%。   提升城市品质。从城市建设看,交通更加便捷。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617.9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业。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占比51.2%,比2017年提高6个百分点。从城市环境看,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2.1%;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6微克/立方米,下降25.0%。
  增進人民福祉。促就业,强保障,年内城镇失业率走势稳定,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20.2%和14.5%,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水平。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7.1%,比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高8.1个百分点。优供给,提品质,保障房供给加快推进,保障房施工面积增长28.2%,占新房施工面积的42.3%,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城六区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社区全覆盖。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全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1886元,增长11.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9%,比2017年提高2.4个百分点。
  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年,北京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注发展新动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较低,新零售、新成长型企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份额较小。企业创新实力仍然不足,部分高技术制造业企业R&D活动不活跃,领军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应对重点、优势企业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竞争力。谋划创新战略布局,加大前沿、基础学科研究力度,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和资源,规划差异化研发创新重点,形成创新一盘棋。结合全市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关注高精尖项目储备、落地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专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关注微观市场主体压力。2018年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下降,服务业企业收入利润率回落,民营企业压力更大。企业市场信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应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加快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关注民营企业发展,持续推进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出台政策的稳定性、及时性、审慎性和明朗性,进一步稳定企业家预期和信心。
  关注百姓获得感。统计部门开展的“2018年北京市民对未来美好生活需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操心”“最烦心”问题的前5位分别是住房、医疗、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和养老。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倾向下降,2018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63.9%,比2015年下降5.9个百分点。应加强公共服务供需两端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摸清底数和结构,探索建立多样化供给体系,有效进行供需对接。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不同公共资源供需实际情况,将部分腾退空间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教育培训、创新创业、就业帮扶、降低企业负担等多个环节,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居民增收能力、夯实居民消费基础。
  (执笔人:杜鹃、那娜、张娇娇)
  责任编辑 / 宋明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