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理论视域下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是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精准性的重要手段。而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重组,需要必要的理论作为引导,用以确保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科学『生与实效性。针对当前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引导,从提高实用性(实战性)的视角出发,对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对相应的创新路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实现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发展,同时,对警察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筑基”作用。
关键词:目标导向理论;徒手防卫与控制方法体系;创新
doi:10.16083/j.cnkiA671-1580.2019.05.026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107-04
教学方法是实现师生间知识传递以及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择用的合理与否,将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防卫与控制课程是警察院校的必修课程,开展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与培养警察院校学生在执法过程中自卫及有效控制或降服犯罪分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防卫与控制手段分为器械采用以及徒手两种形式。其中,徒手防卫与控制是指在不允许、不可能或来不及使用警械的情况下,运用徒手擒拿、格斗等技能来达成制服罪犯的目的,是公安干警必备的素质能力。公安干警是和平时代人民生命财产的守护神,是社会安宁及发展的忠诚卫士。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公安干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为凸显,对公安干警的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察院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合格的公安干警的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警察院校学生实用型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加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方法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标导向理论的内涵
目标导向理论是由加拿大行为科学家伊万斯教授提出,并由豪斯加以补充与发展而形成的,其具体含义是指: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相应的目标作为行为取向的引导,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目标行为和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是目标实现的基础,而目标导向行为又是确保目标行为得以切实开展的先决条件。目标导向行为是一个选择目标、寻找途径和促进实现的过程,对于人的动机水平具有重要的激发、维护与提高的作用。教学目标主要用以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而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是对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体系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构成要素,其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推动着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相对于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徒手防卫与控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警察院校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宁打下坚实的基础。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环节相互衔接而组成,而警察院校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通过对各个教学单元、教学环节所设置目标的逐步完成并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内化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实用性与完善性,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择取具有精准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必要性。因此,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引导,对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彰显出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目标导向理论对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创新的引领作用
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现学生对于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技术的掌握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合理运用的综合性体系,由理论目标、技术目标、战术目标以及实践目标等若干子目标构成。而各个子目标的实现,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加以促进与保障。因此,针对不同的子目标实施相应的目标导向,用于引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择用,进而构建起能够有效满足各子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子体系,并通过对子体系的整合与统筹,使之逐步发展、完善,最终形成有助于实现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學总体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目标导向理论对于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导向的行为意识上讲,目标导向理论对于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体系的创新意识具有激发与维系的作用。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擒拿、拳击、散打、摔跤、跆拳道等。由于目标体系构成元素的多元化,决定了不同子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果千篇一律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造成教学行为偏离于教学目标的导向,同时还会严重地制约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引发了对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意识,并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此创新意识得以持久性的保持与发展。
其二,就导向的行为方式而言,目标导向理论是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重要支撑与助力。就总体而言,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子目标的不断实现以及新的子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学方法的择用会不断地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创新动机保持较高的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目标导向理论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即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目标,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促使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行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第三,从导向的行为目标来阐述,目标导向理论是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重要保障。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目标的实质在于:切实提高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成为警察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其未来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对其中相关子目标的不断实现与积累而达成的。在各个子目标的实现与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维系式促进,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实效性。目标导向理论认为,只有不断地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目标,并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与机会,并通过对动机水平的有效维护,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因此,该理论对于实现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与保障作用。 三、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引导下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一)采用逐次导入的方法,促进理论目标的逐步实现
理论课教学更是提高学生理论认知水平,明晰徒手防卫与控制的技术结构与运动机理,指導其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一直是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体系中的短板,无论是在课时安排,还是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都无法在实质上满足学生对于徒手防卫与控制理论学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徒手防卫与控制理论教学的现状,结合理论课教学的具体需求,运用目标导向理论对理论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并采用逐次导入的方法,依据渐进发展的模式进行理论教学。这就要求应打破传统集中式教学的方法,采用分段式教学,或者采用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徒手防卫与控制的理论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结合技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传授,例如,在散打鞭腿技术结构与运动机理的讲解中,首先要对鞭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述,并对鞭腿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应用时机、效果以及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强调,用以增强学生对鞭腿技术结构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在鞭腿技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理论层面的认知唤醒,来提高学生对鞭腿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灵活程度。另外,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遵循渐进式发展的原则,对理论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清晰的系统划分,并以此为导向来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专指性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运用。最后,通过对逐步实现理论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归纳与整合,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合理规划技术教学的目标导向,提高技术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技术教学是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的核心内容。目标导向理论的实质在于对学生的动机水平进行持久的保持与合理的激发,这对于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目标导向理论,对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教学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划分,并针对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配置以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开展目的明确的教学活动,既能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够通过目标的不断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得以不断的调整与激发,进而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擒拿术、散打、拳击、跆拳道、摔跤等徒手技击类项目。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一个项目又被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既是一个总体目标,又是一个子目标。而警察院校学生实战型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的培养,是上述各个目标不断实现的渐进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遵循“服务实战”的基本原则,在各个教学单元的各个环节中,设置实战型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导向理论来择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腕关节控制技术的教学中,要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精准掌握、娴熟运用”,用以替换传统的“了解与掌握腕关节控制技术的动作要领”。要求教师应摒弃传统“宣讲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影像视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采用引导式、激励式、点拨式、对抗式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腕关节控制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加深其对该项技术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技术动作掌握与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以开展情境教学为手段,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教学情境,以导人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开展身临其境的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方法。警察院校推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实战型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达成“学为所用”的目的。
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的有效提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设置实战型的教学情境。例如,设置突发事件的场景,来检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临机应变能力以及清醒判断、果断出击的能力;再如,单纯设置对抗性实战情境,将学员分为两组进行实战对抗,用以检验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的学习效果。总之,情境教学方法的采用宗旨为“服务实战”,对于强化学生实战意识的培养,促进其实战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四)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其徒手防卫与控制专项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突出对其自主意识的激发、提高与完善。个性是指社会个体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在其从事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性是维护其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学习过程中,鼓励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理解与尊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使其自尊得到彰显,自信得以树立,进而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热情。由于警察院校学生在性格、秉性、习惯以及素质基础上存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多元化的个性特征。针对于此,要求徒手自卫与防控教师应加大对开放式教学方法的采用频率,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之能够针对自身素质的现状,选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徒手自卫与防控技能。在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中,不同的项目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特征,擒拿术的灵巧、拳击的刚猛、跆拳道的凌厉、散打的多变等等,会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形成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兴趣指向,设置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学习的个性化目标,采用引导、启迪等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用以达成对学生“一招制敌”的个性化实战技能的培养。
(五)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运用目标导向理论将警察院校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的实践能力目标设置在课外活动的范畴,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与启示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由于课外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基本条件,不存在任何制度的约束与规范,因此,学生参与徒手防卫与控制的课外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护,同时要具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有关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来感悟参与徒手防卫与控制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由于课外活动的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方法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不能将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外活动的辅导当中,而是要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凸显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式解决,因而,课外活动的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取向,组建不同项目的徒手防卫与控制课外活动微信群,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依据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制作出内容精炼、具有专指性的微视频来开展“微课教学”,既丰富了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的方法体系,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方法的精准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过于单调,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来设置不同的子目标,并择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发展与完善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途径。而运用目标导向理论对警察院校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进行引领,使得教学各个阶段的目标明确,方法实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教学效果,进而促进警察院校学生徒手防卫与控制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9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