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填埋场封场设计要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填埋能力达到限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危险废物处置场面临封场问题,本文深入思考危险废物处置场运营后的安全填埋场封场问题。
关键词: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封场
国家工业化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危险废物的处置和无害化处置后的填埋日益成为危险废物最终处置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1]。危险废物填埋场是危险废物的陆地处置设施,危险废物填埋场主体构造主要包括预处理设施、填埋设施、渗滤液收集与处理设施、地下水导排设施等[2-3]。《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控制标准要求当填埋场处置的废物数量达到设计容量时,应实行填埋封场工作。填埋场封场工作包括封场覆盖、封场期生态恢复、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几大部分。封场的目的主要在于减少渗滤液产生量、提高堆体安全稳定性、提高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复垦利用速度,推进土地的后续利用[4]。危废填埋场的封场工程是对填埋场系统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合理规范的进行填埋场封场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提高填埋场的稳定性和无害化。
1 危废填埋场与生活垃圾填埋场区别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所填埋的物质主要以日常生活垃圾为主。如厨余果皮、废纸破布、废塑料、有机垃圾和煤灰。生活垃圾需发酵稳定,发酵过程伴随着大量沼气和渗滤液的产生,而且此过程产生的渗滤液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恶臭相当严重,必需进行严密的覆盖,以免对空气质量产生污染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相对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特性,危废填埋场填埋中填埋的物质以危险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为主,医疗废物和那些不符合《危险废物允许进入填埋区的控制限值》的废物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危险废物应预处理达到标准要求后填埋。达到准入条件的危险废物相对稳定或是按要求实施分区填埋,废气和渗滤液产生量很低。危险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等危险特性且多含重金属,这些性质导致如果危险废物一旦泄露至土壤或地下水很难降解,并且重金属元素特别容易在动植物体内进行富集。
2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运行期应注意的问题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在运行期间需要注意:尽量减少有机物质进入填埋场、填埋场中间不覆土并加强注意防雨、填埋过程中尽量避免利用压实机、加强进行场内养护、注意防止堆体的整体性滑动等几方面。尽量减少有机物质进入填埋场是由于有机物质大多数存在性质不稳定易燃易爆等危险性。填埋时无需覆土且应加强注意做好各项防雨措施的原因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本身产生的渗滤液量基本很小,控制渗滤液产生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做好防雨工作。填埋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压实机压实是由于采用压实机不但不能增加填埋密度反而有可能对危险废物的固化体产生损害,从而降低固化效果。应加强场内养护是由于场外养护需额外占并且需二次转运导致成本增高。防止堆体的整体性滑动原因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固化体整体性强,底面存在坡度的地方产生的切向力较大。
3 我国封场填埋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早期建设的垃圾填埋场经多年运行,容量趋于饱和,多数填埋场服役期满需要封场。随着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样例逐渐增多,已经形成一些问题:①大多数为非正规填埋场,数量庞大、分布分散;②部分填埋场地处城区或近郊区,占用大量城市土地资源;③垃圾填埋场封场不规范,对周围环境污染;④传统垃圾填埋场稳定时间长,形成占地效应。
4 封场后环境管理
健全填埋场封场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封场管理标准体系,如制定填埋场封场管理规范等,细化明确封场后的管理程序,督促填埋场运行管理单位建立专门的封场后环境与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封场后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开展例行检查和设施维护、实施长期环境监测。重视和做好填埋场封场规划,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和运行之前即确定封场规划,明确封场的步骤和封场后的管理事宜加强封场后的环境监测,进行场地稳定化评价,待填埋场稳定化程度达到相应要求后再进行适宜的场地利用。
5 结论
随着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服务期满,很多危险废物处置场面临封场问题,本文深入思考危险废物处置场运营后的安全填埋场封场问题。以及封场带来的一些列环境管理問题。目前国内开始封场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还比较少,应充分借鉴生产垃圾填埋场封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尽量避免发生同类问题的产生。同时参考国外危险废物填埋场退役的相关管理经验和案例分析,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安全环保封场,将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许涓,蒋文博,郭瑞,等.国外危险废物填埋场退役资金预提留制度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v.34,No.163(07):94-99.
[2]侯贵光,吴舜泽,孙宁,等.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工程建设及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C]//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2007.
[3]史昕龙,钟江平.关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
[4]王辉,黄建东,郑尧.填埋场封场绿化工程设计与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