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为理论依据,论述学习迁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学习迁移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好语文较为困难。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基础较差,所谓的“代账”生就难上加难。多数学生处在上课能听懂老师讲课,考试却一塌糊涂的懵懂状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阶段设计内容较多,初一,初二课本课文32篇,综合性学习六次,写作六次。初三课本课文24篇,写作六次,综合性学习三次。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每一部分,学习迁移尤为重要。
  一、认识学习迁移规律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迁移的分类: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按内容分为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按方向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在语文学习中,正迁移有利于更快的掌握知识,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
  对于有意义的学习来说,迁移不仅是学习结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的运用,也是新的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
  二、学习迁移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比较善于将学习到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因此学习效率就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
  (一)以已知为桥梁,为新知铺路搭桥
  我们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每一课的内容不同,但是,新旧知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旧知识和学生认知思维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给学生提供畅达的接通渠道,以激发学习热情,优化思维流程,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
  (二)注重类化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化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云赋》描写雨声,用了两个拟声词:“不一会,雨声就由沙沙沙而刷刷刷……”;《雷雨》描写雷声,也用了两个拟声词“轰轰轰”和“霍霍霍”。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沙沙沙”和“刷刷刷”,是通过声音的对比,描摹了雨由小变大的情状;“轰轰轰”和“霍霍霍”则写出了雷声由沉闷的滚雷到炸裂的霹雳的变化特点。
   于是,我们便可以将它们归为“对比拟声词”一类,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声音形象地表现被描写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这种“类化”,便可以迁移到《荷花淀》中理解水生嫂几个妇女的划船上去。
  当水生嫂们划着船去寻找丈夫的时候,那“哗,哗,哗”的划船声,节奏舒缓,表现了水生嫂们安闲愉快的动作和心情;当她们和鬼子的汽艇不期而遇后,划船声变成了“哗哗哗”,节奏快而急,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心理和娴熟的驾船本领。
  (三)运用比较阅读,促进学习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选择与所教课文的意蕴相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达到难文易懂的目的。如教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刘白羽散文《长江三峡》、余秋雨的《三峡》等关于描写三峡的名作,让学生在相同与不同的文体间互相比较,充分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与思想内涵。
  这样,既不脱离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本;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学习方法来说,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迁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尽量避免负迁移的出现,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