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温《岳阳楼记》随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名篇美文固经千锤百炼而流芳千古;喜爱优秀诗文,则代表着一种品味、一种素养;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那柳暗花明的胜境。
  关键词:意蕴 各有千秋 拓展
  我们重温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每每感慨系之。
  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取进士,又曾共事西北边务,为同学至友。“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但他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修堤筑堰防洪,又法张说寄情托志而重修岳阳楼。尝痛饮凭栏大恸十数声,已刻诗赋犹意未足,又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更寄信并此图请范公撰文记述以期著久。
  岳阳楼地当要冲,楼观壮伟,因迁客骚人登楼吟咏而声名远播,其枕山瞰湖,西临洞庭湖水,北扼长江咽喉,可谓虎踞龙盘,据说三国时曾为阅兵楼。
  但范公未曾涉足,却凭图联想感悟,发思古之幽情,写就此名篇——记事简明,绘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警;写出了“不为物动”的高尚境界、“先忧后乐”的仁人情怀;且铿锵押韵,对仗迭出,情理兼备,妙绝千古……真是超脱拔俗。想范公少年苦学,为官勤政,守边名震西夏,赢得“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誉。其才具非凡,更文武兼资、进退宠辱不惊,可谓行端表正、德建名立,堪为古今仕人之楷模。
  此吾等感慨之一也。
  由此,想到唐贤相关岳阳楼洞庭山水之名句,亦相应生辉、叹为观止。
  张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迁客骚人”,皆有名篇佳句,也是各有千秋。
  杜甫就有《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尤以颔联工妙。洞庭浩瀚,分吴楚,浮日月——写出了湖水的波浪掀天、烟波浩茫,真是势吞云梦、雄跨今古。这是广袤动荡,是家国身世与忧怀深广——写出了雄奇景象,笔力飞动、气势万钧。读来直觉深沉浑厚、魂动神摇、思发万端、荡气回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是气势非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蕴灵动飞扬,大气磅礴,令人心胸激荡。写出了云蒸霞蔚、巨澜飞动之意象:其水气蒸腾,吞没云梦;其波涛奔涌,摇动垣城……也可谓气雄千古。
  前面两诗人名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也可谓异曲同工。不过王维写的是《汉江临眺》,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城郭远列,好像在水边浮起;天空低垂,仿佛被波浪涌动。一个“浮”,一个“动”,把汉江水势的浩瀚壮阔写得意蕴无穷。
  白居易也有《题岳阳楼》诗:“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这“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也写出了洞庭另一番广阔意境:春岸芳草青绿,共云梦水色;晚霞红波交映,似乎接近长安。此句对仗工巧细腻,令人心旷神怡。诗人眺望夕阳中的洞庭,不由想起了长安,这应是化用了“日远长安近”的典故,可读出“去国怀乡”之思……[1]
  古今登楼诗词文赋浩瀚无数,可谓万态千姿,名篇佳句迭出。今讀范公千古名篇,想唐贤后人诗赋,温习回味其意蕴,体悟其情怀,可以获得启迪,受到陶冶,令人思绪万千,则有余韵绕梁、回味无穷之感。
  此吾等感慨之二也。
  由此,我们又想到诗的品味。
  朱光潜就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诗的凝练精粹、隽永韵味、铿锵悦耳而金声玉振,也正是它流传千载的原因。它是大浪淘沙的沉淀,是千锤百炼的筛选。
  因此叶嘉莹教授又说:“其实诗的好处,你是终生受用的。”学习诵读——能感悟诗的意象、意境、主题——代表着一种品味, 当然是一种高雅的趣味,而趣味又是对于生命的彻悟与情有独钟。《岳阳楼记》也一样隽永精致、声韵优美,堪称诗化的文赋。我们由读诗入手及文,或学诗与经典美文同步,可为入文学之正途。
  此吾等感慨之三也。
  名篇美文,千锤百炼,芬芳远播而流传千古;对于优秀诗文的喜好,往往也代表着人的文化修养。久经诗文的陶冶,可以远离低俗,走近高尚。你可以领悟心怀天下的忧患情怀、寄情山水的怡然情态、慷慨激昂与落寞忧伤、低回婉转与荡气回肠……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向往,对生命、光明、永恒的渴望……
  为此,我们——尤其是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但应不遗余力地打造色彩纷呈、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还要使之有深度,有广度,有品味——呈多彩而并非浮华,有意蕴而并不呆板,引人入胜而时觉柳暗花明,务使学生欣欣然而向学——或拓展背景故事,或精到解读赏析,或激情诵读,或激励引导课外阅读,或读写结合,或辩题演讲……循循诱导,务使学生形成志趣,提升素养品味,让语文的学习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102——117
  作者简介
  孙翠翠(1985—)女,大本,一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
  王艳慧(1983—)女,大本,一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
  冯兆海(1957—)男,高教,漂河九年制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