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态标志中互动性设计方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标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方式,多形态标志作为其中一种变革形式逐渐被众多领域的品牌和组织关注与应用。而“互动性”也已然成为人们设计传达的新思维和方式,在设计领域中,互动性不局限于设计本身,而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它将受众融入设计的演变过程,给受众带来更真切的体验感。本文旨在将多形态标志与互动性结合,探讨多形态标志中互动性的实现方法,为多形态标志未来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多形态标志;互动性;设计方法
1 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
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指给标志留下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让受众可以自己添加各自喜爱的内容,以实现标志的多形态和个性风格。
位于英格兰的著名道德公关公司Koan,邀请设计师亚当·里克斯为其进行品牌系统设计,最终呈现出了这套颇具参与性的多形态标志。这款多形态标志以空心字母KOAN为基本形,每个员工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在基本形的基础上进行涂鸦和再设计,并将自己参与创作的标志印在自己的名片上。涂鸦的手工感与无衬线的基本字母原型形成对比,强调个性化,又不失统一性,是一款极具开放性意义的多形态标志。
2 游戏体验手法
游戏式的互动手法通常运用在多形态标志的线上推广中,将可参与性的游戏与标志结合,让多形态变得更加好玩、有趣,能够激发受众的注意与兴趣。此时的多形态标志往往有一些小的动态效果,需要技术上的支持。
吃豆人游戏30周年纪念日时,谷歌将主页标志更新为一款与吃豆人游戏界面相结合的形象。访客用鼠标点击标志就能玩上一局吃豆人游戏,还能通过双击标志来切换双人玩模式,这让人们回忆起了过去的美好游戏时光。这款真正能玩的游戏性标志为Google的多形态标志开启了新的篇章,广大用户普遍对其赞不绝口。访客参与游戏的过程体现了标志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与沟通,也更好地传达了纪念日的主题,诠释了标志的设计内涵。
采用可视化的游戏形式,刚好迎合了当下青年和儿童的心理需求。它的特点在于非常感性和人性化,充满了艺术性和趣味性,是非常有利的多形态体现互动性的方式。
3 感官的综合体验
众所周知,标志设计主要是基于视觉层面的设计。人体的知觉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味觉、触觉等。将视觉与其他感官感受结合起来,会营造出更加立体、真实的用户体验。因此,在多形态标志的设计创意中,借助科学技术将标志形象与声音、气味、触感等感官体验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以及标志的美誉度。
挪威诺尔辰岛的旅游标志是在感官层面体现互动性的典型案例,该标志的设计概念是“冷风吹过的地方”。地处欧洲北部的挪威诺尔辰岛,气候湿冷多变,这一系列标志旨在通过图形和色彩的变化赋予观者感同身受的感官体验。它收集了气象局发布的实时温度和风向数据,并将其通过色彩和形状进行可视化展示,色彩的冷暖表示温度的高低,形状的不同指向代表风向。标志在城市的网站上每5分钟就会更新一次,用户访问网站时,可以看到和当下天气状况吻合的标志图形,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标志形象与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共存关系。
4 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
当今,越来越成熟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标志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标志的传播媒介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已离不开新媒介与数字化技术的助推。在多形态标志的设计中,合理运用电脑技术等新兴技术,能制作出更加丰富、更加高效的互动模式,为标志的推廣提供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建立标志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位于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拥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众多师生,为了体现国际化的特点,迎合师生的喜好,学校设计了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多形态标志。标志的基本骨骼架构是由25个点组成的正方形点阵,每两个点都可以连接形成一条线,线的不同排列组合会形成不同的标志图形。计算机能根据上传的人物面部照片的五官特征延伸出相应的标志图形,学校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在网站上定制属于自己的特有标志。在基本骨骼和生成模式的限定下,能衍生出成千上万种标志,智能的操作为标志实现了交互式的媒介体验。
此外,在多形态标志的实际应用中,还能运用声光电技术、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等新兴技术方式来进行互动式的推广,给多形态标志的视觉推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何佳.论多形态标志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3(3):155-157.
[2] 贾洁,初冬.基于交互设计理念的现代标志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4(9):58-59.
[3] 王永贞,何征.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与方法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1):28-30.
[4] 李楠.品牌标志的多形态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2014.
[5] 张建设,初冬.基于系统思维理念的现代数字化标志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教育,2013(08).
作者简介:赖苑圆(1993—),女,广东珠海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