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速生型木材在雕塑创作中的组合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从当今艺术家的创作个案中来论述木雕创作中所产生的多样性,在创作实践中根据不同木材的材料特性,结合现代工具,发掘材料的可塑性与材质美,使其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探讨了能否將速生型木材推广到国内美术教育应用中,尤其是艺术设计类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中的立体构成、创意造型、模型制作等课程,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设计;可持续创作材料;拼接雕塑
1 可持续创作材料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各个时代和地域都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木制艺术品。木材种类繁多,国内大多数人会更偏爱一些贵重、耐久性强、材质优美的木制品,但由于树木生长的因素,在创作中造型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拼接中往往也会因为木材纹理的差异性,很难做到整体上的一致,硬质木材的创作通常只能应物赋形。而在国外,现代艺术家利用一些速生型木材创作,他们以材料服从于创意为出发点,做出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作品。[1]如:荷兰艺术家、工程师西奥·扬森利用轻巧木的特性,通过复杂的计算后创造出了纯风力驱动的“仿生兽”动感雕塑;美国艺术家肖恩·史密斯将图像通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后创造出木方块形式“像素化”雕塑。
近年来国内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蓬勃,美术教育延伸出的设计类、雕塑等专业,在新式教学设备的引进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下,对材料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以速生型木材作为教学和创作的材料仍比较少见,仅在一些设计类专业中被少量运用。而国外,速生型木材的加工技术与运用程度已颇为成熟,并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相关学科当中。速生型木材由于其特性,在国外已成为美术设计者和DIY爱好者喜爱的创作材料,它在加工上的简便、精准度高和易黏合等优点,都是很多材料无法比拟的。速生型木材既可以帮助建筑师与产品设计师完成高精度建筑模型和实物制作,也可以让DIY爱好者制作出自己心仪的作品,而这种材料到了“诡计多端”的艺术家手里面,其作品呈现的形式和观念更是多种多样。
2 使用速生型木材的创作现状
近年,国外很多艺术家在木材运用和观念表达上,都做出了许多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实践,并出现了很多具有深度思想的艺术家。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速生型木材作为构成作品的主要材料,增强了木材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与成果。作为雕塑材料,不同的材料有它们各自的表现力和特性,不存在某种材料就天生比其他材料高贵和优越,[2]下面将介绍国外艺术家做出的作品:被称为现代达·芬奇的荷兰艺术家、工程师西奥·扬森利用轻木板、PVC管、塑料布等日常材料通过复杂的组合和计算,创作出的巨大的、具有“生命感”的“动感雕塑”《仿生兽》,该“生物”的外形类似史前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不依赖任何人工能源,单纯利用力学原理和风力作为动力,能够在陆地、沙滩、草地等地形上自行行走,可以做出一些仿生物的动作,甚至还有感知危险、自行躲避障碍物和存储能量等技能,具有现实生物的特征。并且西奥创造的“仿生兽”还有随着时间逐渐适应环境的“学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进化的潜能。当这种庞然大物行走在广阔的地域上,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如星球大战等科幻电影里面的场景,西奥将艺术、科学和技术三者结合,给人工材料赋予了新的生命形式,使科幻成为现实。
作为材料,速生型木材是一种轻软、易于雕刻的木材,用胶水便能黏合。这种黏合的方法方便自由拼接组合、适宜创作不同尺寸的作品,拼合后的木块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增强了木料的可塑性。作品的特点是木料在拼接时故意留出空隙,完成后作品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方形的黑洞,这种有意识的设置使作品具有一种破碎的既视感,与精雕细琢的细节形成强烈对比。洁白的木材让人联想到儿童的纯洁无瑕和天真烂漫,作品表面的各个黑孔仿佛是成长过程中的童年阴影的记录,刻画出人们内心世界似乎正承受着本不属于他们的焦虑和负担,反映了很多人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真实写照,作为纯真的儿童却被社会异化为成人,两者结合形成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性。
3 结语
当代木雕创作的组合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这是对艺术理解的扩展,加上独特的个人艺术的追求,使对木材感兴趣的艺术家发展出许多创作木雕的新技法,这些新技法不但增加了木雕语言的范畴,还是艺术家张扬个性、表现内心的新途径,对木雕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与意义。速生型木材具有稳定、轻盈、易黏合等优点,如果能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推广,结合现代工具的运用,使其产生新的形式与美感,丰富教学的材料种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最后,速生型木材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属于可持续再生资源。若在雕塑创作中把这种“环保型木材”的物性提高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上,关注材料传达的人文性和承载的观念性,可以将一种在雕塑艺术中“被忽略、不常用”的材料,通过艺术加工,使其“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些平凡无奇的材料在艺术创作下,重新焕发光彩。结合当下社会责任感,速生型木材的推广运用对我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完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节约的理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筱荣.木雕艺术教程[M].海洋出版社,2006.
[2]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河[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98.
作者简介:姜卡尔(1984—),山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