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声乐教学的科学规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因材施教。文章从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广大高校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教学策略
高校的声乐学习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这门专业课能够帮助学生在声乐演唱上打好基础、查漏补缺,不断提升学生声乐演唱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形式一般采用一对一、一对二的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影响着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手段,帮助学生在声乐演唱上不断进步,进而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不足、教学模式枯燥
我国声乐教学起步较晚,在教学上一般采用的是其他国家的声乐教学体系,而我国并未形成适应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的完善的教学体系,正因如此,能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声乐类书籍较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高考学生,在高考前突击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导致后期的声乐学习出现识谱慢、节奏不稳、唱歌跑调等问题。另外,在声乐的教学形式上,我国高校教师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过度夸大“范唱”的作用
初入大学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声乐演唱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大学阶段的声乐学习是更加系统、科学、规范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暴露学生在前一阶段的问题。声乐的教学是较为抽象的,教师的表达有时并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教师的范唱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模仿教师的范唱就成了声音塑造的重要途径,学生发声一出现错误,教师就立刻进行范唱,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范唱进行模仿,学生并没有通过正确感知的途径获得知识,只有一些领悟能力较高且与教师音色相似的学生才能通过这样的范唱解决歌唱问题。这样过度重视范唱教学的方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发音到底出了什么错、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演唱曲目单一,培养目标偏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学生的演唱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布置的歌曲难度过大。通过笔者近些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发现,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攀比的情况,教师急于给学生“拔高”,学生急于求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的积累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后期的歌唱能力不足。另外,由于部分老师受到自身审美取向及教学经验的影响,导致其教授的学生演唱的曲目过于单一,有些学生演唱的歌曲都是相同的风格,同一个老师的不同学生在大学期间演唱的歌曲都是一致的,甚至有些学生到大学毕业也从来没有演唱过外国歌曲,这就导致了学生接受的教育极度片面、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随意性与习惯性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情况,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四)缺乏实践平台,学生上台经验不足
声乐学习的过程并不是闭门造车,学生在上课以及在私下联系过程中发挥得再好,都不能代表他们在舞台上能够完美展现。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舞台实践较为丰富的学生,在舞台上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出平时训练的演唱水平,更有部分学生会因为舞台带来的兴奋感而超水平发挥,反观舞台经验较少的学生,他们会因为紧张、不自信的因素,造成破音、卡嗓等现象。现阶段部分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重视程度不足,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无法在校内获得实践的机会,无法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甚至不适合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结合学生水平,因材施教
刚入大学的学生刚刚经历了青春期,形成了其独特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种独特性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的认知方式与兴趣差异。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发展的源动力。例如,有些学生会因高考前的突击学习造成理论基础不扎实、识谱慢、唱歌跑调等问题,这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的音准、节奏,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快速下降,最终只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会明确指出学生出現的问题,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明确的认知,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到自己是在慢慢克服问题、不断进步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师生在教学中也能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另外,教师也应按照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演唱能力,尽量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鼓励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声乐教学体系。
(二)适度范唱,培养学生听辨能力
范唱的教学手段更适用于声乐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能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声乐的演唱方式,通过教师的范唱与学生的模唱可以初步奠定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但是,教师的范唱也要重视度的把握,单一的模唱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正确歌唱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声音的好坏有正确的把握。例如有的教师音色较为浑厚、低沉,学生一味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在误区里越陷越深,但对于有了正确辨别能力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正确领略演唱的方法,而不是模仿教师的音色。此外,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取代单一的模唱教学,加强学生对演唱的正确把握,例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闻花”式的呼吸方法以及“打哈欠”式的歌唱方式,会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歌唱的重点。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合理选择声乐作品
学生的独特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会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缩小这些差异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声乐作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进行分类——高音、中音、低音,使学生对自己的声音有明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因为对自己的声音没有明确的认知,明明是女中音,在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急于演唱難度较大的女高音作品,最终导致学生声带出现问题,打击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事实上,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在音域上有一定的提高,想要演唱难度较大的歌曲只是时间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不可以急于求成。例如在学生学习的初期,要求学生多听一些优秀的声乐作品,领会正确的声音状态,积累音乐素材,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布置结构较为简单、篇幅较小的声乐作品,例如《牧羊姑娘》《红豆词》等。随着能力不断地提高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但是教师布置的歌曲要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为出发点,每布置一首新的歌曲就要要求学生了解词、曲的作者以及歌曲情感表达的内容,在提高演唱技巧的同时,情感表达的能力也要不断提升。
在教师合理选择声乐作品的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曲库量,教师曲库量的积累也体现了教师的基本能力素质。教师的曲库量较小,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限制了学生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声乐教学的顺利展开。
(四)搭建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终归是要接受社会的考验的,学校在实践上的疏忽就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经验的缺失。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舞台经验,丰富校园特色文化,可开展校园歌手大赛、专业歌手大赛等活动,结合声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入学之初进行专业汇演,使学生明确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大二为了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音乐会。在大三阶段开展重唱、戏曲演唱课程,以教师为单位组织学生排演音乐节目,最终以音乐会的形式考试。到大四,毕业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举办独唱或合办毕业音乐会。如此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可以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从一开始的不敢上、不敢唱到后来的我要上、让我唱的积极转变。学生通过舞台的表现,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下一次能够出色的演出,学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要正视在成果的基础上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脚步,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积极配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使高校的声乐教育事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关于高师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分析研究[J].经贸实践,2018(3):319.
[2]张轶.高师声乐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3):163-164.
[3]辜小飞.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5(12):146.
[4]孙长全,刘万和.浅析我国高校专业声乐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及声乐作品的有效选择[J].音乐生活,2017(12):29-30.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