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新时期,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且深入分析现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培育现代化农业思维,当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循环农业的概念、特性及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现阶段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思考;发展策略
一、循环农业基本概念
循环农业是继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之后兴起的一大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原理、国内外优秀的科技经验以及现代化管理理念来实现自然资源与经济环境的有机结合,以达成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平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二、循环农业特性分析
(一)资源层面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效降低自然资源的物理消耗,统筹农业发展多方面、全过程,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把资源浪费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增长。
(二)环保层面
循环农业是一种高效综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化生产设备为辅助,可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且有效分解处理残余物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符合新时期下的环保要求,对农村生态建设贡献巨大。
(三)产业发展方面
循环农业体现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發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部分[1]。
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利弊分析
(一)发展的阻碍因素
1.农业结构长期不合理,循环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农民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固有观念难以改变。循环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结构需做出巨大调整,这就使得有着传统农业思维的农民一时难以接受。
2.农业配套设施低下,难以维持循环农业的有效推广
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借助大量的先进农业设备,以农业现代化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推进农田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基础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变革和优化。而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不足,农业资源分散、农业科技化程度较低,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配置率低下等,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样制约着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
3.循环农业认知不足,接受力较低
任何事物创新发展的首要条件都是要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要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如果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那么新政策的落实和推广则难以实施。基于长期的“小农思想”限制,农民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守旧思维,对于新的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的巨大改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这也就需要在新政策推行前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以排除实际实施的思想阻碍[2]。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农业发展悠久,农业基础较好
虽然我国传统农业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在长期的农业建设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中,劳动人民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一些先进的生产经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依然值得借鉴和运用。
2.资源丰富,可利用性高
我国地域辽阔,覆盖面积广大,自然资源储备深厚。例如,南方地区水利条件良好,利于农业灌溉和发展水利事业;北方地区风力及光照资源丰富,对于发展新型农业和多种经济作物具有较大优势。
3.有方可寻,有法可依
我国循环农业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不高,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完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如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以及以色列“无土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我国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缓解资源利用冲突。一直以来,我国就有着“集约栽培”的优良农业传统和文化传承,这是在深刻理解农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农业领域,古代农民很早就会综合利用资源,把农资分作食用和非食用、饲养动物及回土养田,这体现了生态农业的早期形态。现代循环农业依据不同区域具体的地质及气候等差异特点,综合利用经济、生态环境学的多种理论知识建立起了适应环境环保、符合产业协调、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新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产业复合循环发展型、资源循环利用型2种模式[3]。
(一)产业复合发展型
复合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集合多种农业资源进行的一种往复、多层和高效流动的经济活动模式,其是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学和生态工程学的理论体现及实践运用,具有节能减排增效增收的作用。
1.农业+林业复合型模式
这种模式利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的优势,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空间配置的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空间利用率。例如,把乔、灌、棕榈、竹等植物同一般的粮食作物、药物、菌类及动物进行搭配,实现各种资源间的优势互补,达到互不干扰且协同发展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组合方式呈现出多种形式。诸如,各种生态林木、经济作物、畜牧植物、粮油生产作物及家禽养殖等多种配置组合类型,实现生产高效、资源节约、利益最大化。 2.农+牧+渔复合型模式
结合动植物学理论、系统科学思维以及现代先进管理方式和种养殖技术,并充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借用传统优秀经验,将动物的人工饲养、植物培育及水产养殖业等有机组合,产生一个综合和庞大的生物系统,在系统内实现有机发展和融合,以优化结构形式,节约空间资源,强化生态合理性,营建科学合理的生态食物链。让初级自然资源升华为高附加值的经济产品,既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能遏制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发展、生态优化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保障。
3.农+林+牧+副+渔全面整合发展型
“农林牧副渔”是农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各产业皆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以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法,实施立体经营、生态经营、循环经营,实现多产业互惠互利、持续良性发展,这对带领整个农业经济腾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生产上,由于实现多产业联合运营,当地农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生活上,多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废物再利用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且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
(二)资源循环利用型
循环农业讲究的是“循环”,何为“循环”、怎么“循环”是循环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循环农业的“循环”主要是指资源利用的循环带来经济发展的循环。基于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利用不合理致使损耗和浪费严重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
1.发展沼气工程,有效处理农业废弃物
大力兴建农村沼气池项目,“以沼肥为纽带的种养循环生产技术”是现代农业中具有生命力的主推技术,目前国家的很多战略也都包含着沼肥的还田利用。比如,采用沼气“一体化组合”的发展模式,利用沼气提供生产生活能源,有效缓解传统能源供应与消耗的矛盾,为国家节约能源;利用沼液浸种,作为防病治害的药物喷洒叶面,降低化学药物使用量,减少作物农药残留;利用沼渣作为有机肥料灌溉蔬菜、粮食及果园,培育菌类,减少农资投入、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价值和农民收入。同时,利用人畜废物农业废料提供沼池原料,实现农业绿色循环、健康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增效降本、改善生态环境效用显著。
2.有效利用秸秆,实现多种经济循环
农业生产有大量秸秆原料,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成本低廉,如加以充分合理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小秸秆”也能做出大文章。利用秸秆特性,实现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既“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建立专业的秸秆回收机构,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工程、新型能源设备制造、还田设备制造、畜牧饲草、秸秆建材和秸秆生活用品等多种新型循环产业,实现秸秆的有效处理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不仅可缓解污染,而且增加能农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循环农业以其实用、经济、科学合理的特点,自在农村试点推行以来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循环农业是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一大创新型发展模式,对于实现农村小康、农业发展现代化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远大的意义,加快循环农业发展进度,加大循环农业发展力度,也是现阶段党和政府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黄秀霞.浅议循环农业[J].河南农业,2011(5):27.
[2]林春燕.循環农业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0):243-244.
[3]王钧.循环农业初探[J].江南论坛,2005(2):18-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