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灌木在廊道绿化中的养护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河南省商水县以周口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契机,利用区位优势,在廊道绿化中大做文章,使廊道由绿化向彩化转变,由单一树种向多个树种转变,促使廊道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途经商水县的宁洛、大广和商周3条高速公路绿化为例,介绍棣棠等9种常见的落叶灌木在廊道绿化中的应用,以供廊道绿化参考。
[关键词] 廊道;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1-79-3
河南省商水县毗邻周口市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商水县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廊道绿化由单层向多层转变,由单树种向多树种转变,由绿化向美化、彩化转变,促使廊道绿化效果显著。当前,全县高速廊道实现了绿化全覆盖,高速廊道绿化率100%。在过境的宁洛、大广和商周高速廊道绿化中采用小乔木、灌木与高大乔木搭配、落叶与常绿搭配、绿叶与其他彩叶搭配,使高速公路绿化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效果、视角效果和景观效果。目前,3条高速两侧种植的落叶小乔木、落叶灌木有20余种。现将棣棠、石榴、紫荆、金钟花、连翘、红叶小檗、山楂、胡枝子和荆条等9种落叶灌木在廊道绿化中的养护管理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廊道绿化参考。
1 棣棠
棣棠为廊道绿化中的观赏花灌木。
1.1 形态特征
落叶丛生灌木,高1.5 m左右。小枝绿色,无毛,有纵棱。单叶互生,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锐尖重锯齿,叶背疏生短柔毛。4—5月开花,金黄色,花单生于当年生侧枝顶端,花瓣5枚。果期7—8月,瘦果倒卵形至半球形,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无毛,有皱褶。
1.2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喜光、稍耐阴,较耐湿,不耐严寒,对土壤适要求不高。根蘗萌发力强,能自然更新植株,以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
1.3 养护管理
定植好加强肥水管理,当年可开花。棣棠管理粗放,栽培容易。花后宜将残花枯枝剪除,若发现枝条枯死应及时剪除,冬春季可在离地面7 cm处剪除,并在根部周围施基肥,促使翌年多发新枝。常有褐斑病和枯枝病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另有棉红蜘蛛危害,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喷杀[1]。
2 石榴
石榴用于廊道绿化的多是观赏石榴。
2.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冠为自然圆头形,单叶簇生,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圆形。花生于枝顶或腋生,有短柄;花萼钟形,橘红色,质厚,花瓣与萼片同数,夏季开花,红色或深红色。一般分为食用石榴(果石榴)和观赏石榴(花石榴),廊道多应用观赏石榴。果石榴花期5—6月,榴花似火,果期9—10月。花石榴花期5—10月。
2.2 生长习性
喜光,不耐阴,在蔽阴处生长开花不良;喜温暧,耐瘠薄和干旱,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高,但过于黏重的土壤会影响生长,喜肥;对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抗性较强。
2.3 养护管理
移植后加强土壤管理,促进枝叶生长,为当年有机营养积累奠定基础;及时除萌,减少消耗,可采用扭梢、摘心、拿枝和变向等措施予以控制。前期以追氮肥为主;呈蕾前增施磷、钾肥;花前大蕾期应增喷硼肥。可压条、分株和播种繁殖。
3 紫荆
紫荆又名满条红,树姿优美,叶形秀丽,花朵别致,为常见的早春花木,用于廊道点缀绿化,景观效果明显。
3.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高2~4 m;树皮暗褐色,老时粗糙纵裂;丛生,单叶互生,叶大,全缘,心形,表面有光泽,有短毛或白粉。4月先叶开花,紫红色,花蝶形,4~10朵簇生,一般着生于2~4 a生枝条上;有时老干上也能着花。果期8—9月;荚果扁平,绿色。
3.2 生长习性
阳性树种,较耐寒,在华北地区能完全露地越冬。喜光,喜肥沃、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湿;萌芽力强,耐修剪。
3.3 养护管理
植株忌积水,幼苗易患立枯病,可喷硫酸铜液进行防治。夏秋季易遭刺蛾为害,要及时防治。花后将枝条轻度修剪,调整好株型。秋季控制好水分,入冬前灌1次防冻水,并在根部覆草防寒。繁殖常用播种、分株、压条以及扦插的方法。对于加拿大红叶紫荆等优良品种,还可用嫁接的方法繁殖。
4 金钟花
金钟花又叫黄金条,先叶而花,金黄灿烂,可丛植于草坪、墙隅、路边、树缘以及院内庭前等处。可丛植,也可片植,是春季良好的观花植物。
4.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3 m,茎丛生,拱形下垂,小枝绿色,微有四棱状,髓心薄片状,单叶对生。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通常上半部具有不规则锐锯齿或粗锯齿,稀近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花期3—4月,先叶开放,深黄色,1~3朵腋生。蒴果卵球形,先端嘴状。
4.2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环境,在背风面阳处生长良好,较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盆栽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耐干旱,较耐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
4.3 养护管理
地植于冬春开沟施1次腐熟有机肥即可,每年花后剪去枯枝、弱枝、过密枝及短截徒长枝,使之通风透光,保持优美株形。冬末春初应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花芽膨大与开花。每半月施1次稀薄液肥,孕蕾期增施一两次磷、钾肥,可使花大色艳。
5 连翘
连翘是廊道早春优良的观花灌木。
5.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2~4 m。茎直立,枝条下垂,条形髓心中空。单叶对生或开裂至3叶复出,无柄,基部稍抱茎;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至楔形,叶缘除基部外具锐锯齿或粗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黄绿色,两面无毛。花先叶开放,单生,腋生,金黄色。花期3—5月,果期7—8月。果卵球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5.2 生长习性
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干旱瘠薄,怕涝,喜生于阳坡山地,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钙质土中生长最好。
5.3 养护管理
栽培要选择向阳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植,定植时要施足基肥。移植在秋季落叶后进行,苗木带宿土以利于成活。刚定植后生长势弱,在落叶后施入腐熟有机肥,每次施肥后都要浇足水。每年春季在花谢后进行修剪,剪除枯枝、弱枝、病虫枝、过密枝及衰老枝,以促进新枝生长[2]。注意防治蚜虫、刺蛾等为害。
6 红叶小檗
红叶小檗为廊道观赏树种,常用与常绿树种作块面色彩布置,可用来布置花坛、花镜,是园林绿化中色块组合的重要树种。
6.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枝丛生,幼枝紫红色或暗红色,老枝灰棕色或紫褐色。叶小紫红色到鲜红色,叶背色稍淡。4月开花,花黄色。果期9—11月,鲜红色。挂果期长,落叶后仍可缀满枝头。
6.2 生长习性
适应性强,喜阳,耐半阴,但在光线稍差或密度过大时部分叶片会返绿;耐干旱,适生于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寒,但不畏炎热高温。
6.3 管理养护
对水分要求不严,但苗期土壤过湿会烂根。生长季节每月浇1次水。耐修剪,定植时可强修剪,以促发新枝。入冬前或早春前疏剪过密枝或剪短长枝,施肥可隔年。秋季落叶后在根际周围开沟腐熟肥或堆肥1次,然后埋土并浇足水。
7 山楂
山楂為廊道绿化中作点缀的观果落叶小乔木。
7.1 形态特征
山楂树高可达6 m,树皮粗糙,枝密生,老枝灰褐色,小枝紫褐色。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分裂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花白色,伞房花序具多花,总花梗及花梗被柔毛。果梨形可近球形,红色,有白色皮孔。花期5—6月,果期9—10月。
7.2 生长习性
阳性树种,喜光、耐寒,适应性强,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土层深厚、质地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壤土中生长良好,而在低洼和碱性地区生长不良,易发生黄化[3]。
7.3 养护与管理
移栽时要打支撑进行扶持并浇透水。幼树可疏除密生枝,10年以上树龄的山楂应以疏剪为主,尽量使树冠匀称,枝条疏密适当。山楂喜肥,施肥应分时期施以不同肥料。开花前、幼果膨大期及硬核期追施硫酸铵,硬核期还应施过磷酸钙。施腐熟堆肥宜在秋末冬初进行。
8 胡枝子
胡枝子落叶灌木,为廊道绿化观赏树种,常作点缀树种。
8.1 形态特征
树高0.5~3.0 m,胡枝子分枝多。老枝灰褐色,嫩枝黄褐色、有棱并疏生短柔毛[4]。3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侧生小叶较小。总状花序腋生,全部成为顶生圆锥花序状,有长的总花梗。花冠紫色或玫瑰红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荚果斜倒卵形,稍扁。
8.2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耐寒、耐干旱、耐瘠薄,也耐水湿;萌蘖力强,耐刈割;根系发达,并具根瘤,有固氮作用。对土壤适应性强,在瘠薄的新开垦地上可以生长,但最适于壤土和腐植土。
8.3 养护管理
管理粗放。平时注意剪除残花、衰老枝及过密枝,维持良好树形。多用播种法繁殖,果熟后采种,阴干后储藏,与翌年3—4月播种,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定苗,选长势一致的健壮苗留下,并培土干根际。秋季或次年春季进行移植。
9 荆条
荆条为落叶灌木,是优良的廊道护坡树种。
9.1 形态特征
荆条高1~5 m,小枝四棱。叶对生,具长柄,5~7出掌状复叶,小叶椭圆状卵形,长2~10 cm,先端锐尖,缘具切裂状锯齿或羽状裂,背面灰白色,被柔毛。花组成疏展的圆锥花序,小紫色花冠。花期6—8月,果期7—10月[5]。核果球形或倒卵形。
9.2 生长习性
喜光,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为抗逆性极强的灌木,在荒山坡、道路旁均可生长。
9.3 养护与管理
管理粗放,主要注意防治蚜虫。
参考文献
[1]金雷,张国育.河南高速公路绿化管养指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夏振平.园林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3]金雅琴.园林植物栽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田建林.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佘远国.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4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