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劳动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劳动技术课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为培养高素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新课改、新形势下,中学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既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实践能力,还要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进而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就中学劳动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学建构高效的劳动技术课程及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劳动技术课程;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学与人才的竞争。在中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技术课程,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劳动技术课也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中学劳动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当前中学劳动技术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中学开展劳动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劳动素质,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但在应试教育体现下,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考分”,虽然在素养教育理念下,学校也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程,但落实情况尚存在诸多问题[2]。
首先,对学生劳动意识引导不足。目前,很多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素质,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差,不尊重体力劳动者,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勤俭节约观念淡薄等。上述问题与学校、教师忽视学生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有关,加之个别学校、教师在进行劳动技术课教学时,存在应付了事、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
其次,劳动技术教育重视不足。很多学校及教师多存在“知识教育重于劳动技能培养”,其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各大主科的教学之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也直接造成很多中学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无效教育”的现象。
二、中学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影响
1.中学生劳动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劳动素质是指人们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一个人能力与习惯等特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劳动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其对人的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科学文化、审美情趣等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学生应通过相应的劳动来不断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使之能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3]。
职业素质则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基本能力与品质,其涵盖了职业态度、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由此可见,职业素质的形成必须是基于劳动素质之上,且对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热情,并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技巧来进一步彰显自身的职业素质。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有机地融入劳动技术课程,既可以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并为其将来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4]。
2.中学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影响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在中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素质,使之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对于学生的生存、工作、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劳动技术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意识,使之能够自主地、独立地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融入劳动活动之中,使之能够在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去认识社会、更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時,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同时,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可以在培养、提升学生劳动素质、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未来的综合就业能力、职业竞争力。
三、提高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总称。因此,中学应充分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还要强化对学生劳动观点、态度以及劳动思维的教育,使之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劳动活动。同时,学校也要在贯彻落实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有机地将其与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予以整合,使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使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性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性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合理利用教材,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劳动能力等科学、合理设计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合劳动技术课程合理开展职业指导
中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且要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现代教育理论,认真研读劳动技术课程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相关课程标准,这对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实践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劳动技术课程适当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理想以及职业兴趣,进而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开展职业指导时,也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劳动能力、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使之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或目标,也能够初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职业素质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调动学生在劳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更有积极性。
3.合理进行拓展式劳动实践活动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在家庭及亲人的关爱下,缺乏相应的劳动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等合理进行拓展式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如在“木料锯割”教学中,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常用的工具锯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并掌握锯条的安装、锯割的操作技巧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着操作锯条的安装、拆卸方法。另外,教师还利用长锯、短锯、钢丝锯等实物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和操作,并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型号、种类的锯进行锯割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锯割技巧。再如“种树”劳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之前,自主搜集、整理不同树种的种植要点、种植条件、坑深以及种植后的浇水方法等。在完成相关的种植劳动活动之余,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时候对自己种植的树木进行观察,观察其生活情况、生长情况等。学生则会在观察活动中真正了解、掌握树木的种植技巧与方法,同时,能够拓展式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做事“精、钻”的工匠精神,最终达到劳动技术教学与实践的目的,为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培养、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真正走入社会去进行劳动与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劳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实践活动等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劳动主题,并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劳动活动小组”,并围绕相应的劳动主题走进社会去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社会性的劳动实践或志愿服务过程中,逐步学会各种劳动技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难题,并通过小组内部成员的沟通、协调以及团队的力量去完成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这对培养、强化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组织纪律观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如何做人、做事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培养其未来职业观察、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组织成立各种劳动社团,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社团活动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实践,如鼓励学生组建公益社团、环保社团、绿化社团等等,让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更加了解社会、学习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同时,学生在各种劳动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可以不断增强彼此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开展劳动技术课教学时,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通過精选、创设不同形式的劳动技术教学情境、劳动实践活动主题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职业素质、职业规划、个人发展方向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技术实践活动中更有积极性与动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各种劳动、志愿服务等社团,使学生能够在各种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其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光亮.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类教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
[2]徐畅,徐杏玉.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高职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与自我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1).
[3]曹长华.浅谈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4]杨海琳.浅谈“劳动与技术”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7(3).
[5]沈贵生.基于实践的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6(11).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