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王船山“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历史著作中,对秦至宋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鉴今”之效,提出了“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关键词 王船山 “屯田实边”
  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
  王船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变局,曾加入“反清复明”的队伍中进行抗争,郁郁不得志,最终归隐山林,著述立说,以待未来之人。王船山认为历史“其鉴也”,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历史著作中,对秦至宋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鉴今”之效。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晚明边备废弛导致强敌入侵的现实,提出了“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屯田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最早起源于西汉,为了防御匈奴对边疆的侵扰,晁错向汉文帝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政策,并在实边民众中建立准军事组织,并教习应敌射击等军事知识,使民众“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此后,屯田制度便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被历代王朝所遵循,作为保卫、守护、开发边疆的重要手段。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和《宋论》等史论著作被称为“植槐卜相”“挥塵谈兵”的“经天纬地”之杰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智慧,“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即为其中的代表思想之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充分肯定“屯田实边”战略的重要意义
  西汉建国伊始,经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等羁縻政策,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匈奴内犯,有时甚至直接威胁到国都长安的安全。汉文帝时,为了抵御匈奴犯边,晁错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侵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称赞“晁错徙民实边之策伟矣!”在评价曹魏屯田制度时,王船山认为其“屯田”政策是曹魏、晋能够平定天下的根本原因,“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并详细分析了“屯田”的六大好处:
  “屯田之利有六,而广储刍粮不与焉。战不废耕,则耕不废守,守不废战,一也;屯田之吏士,据所屯以为己之乐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无室家,则情不固,有室家,则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战,归而息,三也;兵从事于耕,则乐与民亲,而残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轹而噬龁之,敌境之民,且亲附而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边徼,束伍部分,不离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调发,符旦下而夕就道,敌莫能测其动静之机,五也;胜则进,不胜则退有所止,不至駭散而内讧,六也。”
  王船山认为,屯田有耕战结合、战守结合,安定军心与民心,保障粮食运输与供应,融洽军民关系,整饬军备,进退有据等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有此六利者,而粟米刍槀之取给,以不重困编氓之输运,屯田之利溥矣哉!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维不能踵之,是以亡焉。”屯田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2“屯田实边”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虽然“屯田实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实行时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法有名同而实异,事同而效异,如此者多矣。谋国者不可不审也”。王船山指出,“寓兵于农之法,后世不可行于腹里,而可行于塞徼。天气殊而生质异,地气殊而习尚异。故滇、黔、西粤之民,自足以捍蛮、苗,而无踰岭以窥内地之患”。“屯田实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要选好时机,又要有可供“屯垦”的土地。王船山指出,曹操在许昌屯田,正值黄巾之乱,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土地荒芜,此时实行“屯田”政策,正是大好时机,“屯之于战争之时,压敌境而营疆场,以守为本,以战为心,而以耕为余力,则释耒耜、援戈矛,两不相妨以相废”。 “屯田实边”还必须选择好实行的地域,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王船山指出,曹魏时,邓艾屯田于两淮之陈、项、寿春,而最终得以吞并吴国,是因为两淮之地处于魏、吴两国交界之处,常年战乱纷飞,百姓逃亡,导致大片田地荒芜,因此有可供“屯垦”的大片土地;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进行屯田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是因为五丈原地处秦、陇、阶、文等地之间,地广人稀,羌、胡等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山泽之地,广阔的平原土地反而荒芜,因此有大片荒田可供蜀国进行屯垦。反之,如果没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可供屯垦,只有零散的土地散布于民田之间,这时分散兵力去屯垦,一方面人员过于分散,遇有战事不能快速集结兵力,另一方面士卒受利所诱,势必会抢夺百姓的良田来集中屯垦,导致民怨沸腾,失去民心,从而沦于败亡之境。
  3“屯田实边”必须“吏得其人”
  王船山认为,历代“屯田”有两大祸患:一是边地土地肥沃贫瘠不同,朝廷将百姓迁徙到贫瘠的土地上而不管不顾,导致百姓逃亡甚至死亡;二是任用的边吏不得其人,绥抚无术,导致百姓甚至叛逃到北狄而为其所用。针对这两大祸患,他强调必须引以为戒,“此二患者,轻于言徙,必逢其咎,而实边之议,遂为永戒”。在实施“屯田实边”方略中,王船山特别强调边吏“必得其人”,他指出“后世之吏于边者,非羸贫无援之乙科,则有过迁补之茸吏;未有能入而为台谏郎官者,未有擢而为监司郡守者”。因此,边吏以“日暮涂穷衰飒之心,而仅延簪绂之气”,是不可能忧民体国、固守边疆的。只有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派遣贤能官吏镇守边疆,如此“屯田”之民必安心耕作、扎根边疆,与将士共同保卫边疆,边防日强,边疆日固,北狄不敢内犯,可坐等其敝而趁机剿灭之。王船山充分肯定了历史上赵充国、范仲淹等人“屯田实边”的政策,因“吏得其人”,在他们主政边地期间,一以贯之地予以坚持,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然而后继之人废弃了“屯田实边”的政策,导致边患日甚,至于亡国。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赵英,男,1988年生,甘肃宁县人,军事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程煜,女,1986年生,河北石家庄人,军事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汉书·晁错传(缩印百衲本)[M].商务印书馆,1958:622.
  [2]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5-2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6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