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的气韵美认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气”“韵”作为生命起源与发展的根本,可以在身体不断呼吸、能量摄入与循环的过程中,完成内在能量的转化与生成。琵琶演奏中加入有关“气”“韵”“美”的内容,可以对演奏者的呼吸、节奏与演奏技巧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创作出具有自然生命状态、无限生机的音乐作品。本文主要探讨琵琶演奏中的气韵美,通过对琵琶弹奏中拨弦动作、演奏节奏、演奏技巧的分析,来展现出不同琵琶作品的气韵美。
【关键词】琵琶演奏;气韵美;认知;研究
【中圖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气”是一种具有生机的、流动的生命表现,“韵”和“美”是存在于运动中的内在感知,也就是说“气”中包含着韵和美。琵琶演奏中演奏者的呼吸、弹奏与身体动作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气韵美,左手、右手弹拨琴弦会化气为力,演奏者情感起伏会形成韵律与美感,由此使得琵琶弹奏成为一种生命与艺术的外在表现。
一、琵琶演奏中右手弹拨的化气为力
(一)自然垂臂与指力释放
琵琶演奏时演奏者会自然垂臂,由抬臂、落臂带动肢体产生一系列动作,包括抬腕、手指弹奏等。首先臂力的起落与演奏者气息存在紧密关联,自然垂臂时其重心靠下,要通过吸气将手臂上提,来对琵琶进行弹奏,之后呼气时手臂下落完成琵琶的拨弦。这一过程中,演奏者手臂、手腕、手指的起落幅度保持一致,手臂收束会释放积蓄的力量,来带动指尖进行琵琶曲目的弹奏。这种琵琶弹奏动作、节奏的把握,能够使演奏者很快进入弹奏状态,呼吸与身体在某一段时间内保持协调,音调或音色的弹奏色彩鲜明、富于变化,可以较好诠释出琵琶乐曲的气息和气韵。
手臂带动手指尖弹拨琵琶的过程中,要依靠重力加速度进行自然的拨弦,拨弦时指关节应迅速的触弦与离弦,每个音符弹奏要尽可能做到干脆利落。在完成多个琵琶曲目的弹奏练习后,演奏者指关节的灵敏度、控制力得到明显加强,双肩与手臂之间的协调性也更强,更能够稳定地控制手指尖进行组合指法的弹奏,包括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的弹奏。这一过程中演奏者触弦的次数明显增多,但其呼吸、身体节奏依然保持匀速进行,弹跳、夹弹等动作分为每拍四或八个的均分节奏,每拍的重音要加大垂臂力度进行弹奏。所以对于琵琶曲重音、强音部分的弹奏,要强化臂重对手指的带动作用,在屏气凝神的过程中夹紧肩臂,由内向外用力弹拨,弹拨时呼吸、垂臂、手指节奏要保持在同一状态,由浅入深推进琵琶曲调的变化,从而完成某一琵琶乐段的演奏。通过琵琶弹奏时手指力量的迅速释放,可以达到聚气为力、以点发声的音乐表达效果。
(二)臂重变化与手指力量的控制
琵琶演奏中手臂重力的变化,会直接带动演奏者手指力量的变化,并造成琵琶弹奏音调的高低变化,音色的明暗变化,音质的软硬变化,音量的强弱变化等,从而弹奏出不同乐曲的不同感觉。所以从《陈隋》《塞上曲》《老童》等琵琶曲的弹奏来看,手指指力控制是乐曲音调、旋律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抒发某一方面感情的重要手段。
例如《塞上曲》《陈隋》弹奏时演奏者手指力量更加轻柔,手臂重力的变化也更加缓慢、富有节奏感,通过转腕、手指轻触的拨弦方式,展现出宫女被迫选入皇宫时内心苦楚、哀怨的景况。而《老童》《春蚕》等琵琶曲的演奏更加强壮有力,弹奏过程中主要靠双肩带动臂力,来推动手指大力触弦,触弦动作仿佛田间农夫艰辛耕种的身体动作,触弦演奏的音调、音量都较高。因此在不同乐曲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臂重、手指力量的变化会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抒情类琵琶曲的演奏,通常采取手指轻放慢收、弦音柔和的弹奏方式;对于豪迈类琵琶曲的演奏,主要采取深蓄重发、果断沉着、弦音倔强的手指弹奏方式,来表现乐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琵琶演奏中左手弹拨的动则生韵
《琴论》中对于“韵律”“韵味”的解释,较好的阐释出气与韵之间的关系。《琴论》记载:“音韵者,声之波澜也。声乃天地自然之气,声鼓荡而出,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所以可以得出,琵琶演奏中“韵律”的产生,是由“气”与不同物质的接触而出现,不同弹奏力度产生不同的“韵律”。
琵琶弹奏时发出的点状音声,是通过左手、右手对琵琶弦的弹拨而实现,左手弹拨技巧包括按弦、推弦、吟弦、揉弦等技法。虽然从木制琵琶的发音体来看,其弦长、琴弦振动的余韵较短,在韵味表现方面赶不上大型的乐器,但仍旧可以通过转韵技法来实现“动则生韵”。演奏者在琵琶弹奏过程中,需要依靠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顺次拨弦,弹奏出阳刚或柔美的音色、音调,不同手指触弦力度、位置的变化,会产生具有起伏、律动的优美曲线,来配合琵琶曲的演唱共同奏出,从而完成整体音乐旋律与韵律的铺展。
演奏者琵琶弹奏时左手触弦的强弱,会带动琵琶发音体产生音调厚薄、粗细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受到演奏者呼吸、身体动作变化的影响,气流力量的储存与运动,带动手指自然的进行琴弦弹拨,弹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形式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韵律”或“韵味”。通常大多数琵琶曲的演奏,都存在一种自由、超然的音乐韵律,弹奏者只有准确把握琴弦的拨动力度、拨动速度与张力,才能展现出琵琶乐曲内在的气韵美。
三、以“气韵传神”指导琵琶演奏的音乐实践
(一)右手拨弹中促进弦音气息的循环
演奏者右手对琵琶的拨弹演奏,是由弹到弹挑再到夹弹的过程中,其中还夹杂着轮、滚奏等演奏技巧,通过一系列单指、多指的推、拉、揉、吟等弹奏,可以形成琵琶曲音乐的“点”“线”“面”旋律呈现。首先演奏者拨弦要与呼吸进行配合,拨弦动作重复次数要与其呼吸形成照应关系。通常在单音节琵琶乐曲的练习与演奏中,弹奏者能够保持身心的平稳状态,依靠“弹”“挑”等拨弦动作进行单独发音,或者“五”“七”“九”音乐节律进行弹挑组合发音,发音时呼吸、意念弹拨节奏保持稳定与统一,在呼吸频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手指逐渐加快触弦的频率与速度,来完成不同节奏乐段的演奏。 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指出“对于琵琶曲的练习演奏,要尽可能遵循由简到繁再到简的发展思路,要使用简单的旋律“以曲带功、以情带声”,淡化演奏中技术的主要作用。”这就是说,琵琶右手演奏的弹挑、轮指,须将以气带韵、气息循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中,拨弦发音时应理性与感性并重,从而实现化气为力、臂摇生韵的点状发音。琵琶演奏中的弹挑、轮指技法,主要是利用右手进行单数音练习,来释放手臂自然下垂所积蓄的力量。演奏者右手对琵琶乐曲的“弹挑”弹奏,是具有节奏的轮询发音,一组发音弹奏完毕后留半拍换气,再进行下一组的弹挑或轮指演奏。其中“轮指”技法主要以食指、拇指为基本组合,以有节奏的呼吸循环带动手臂起落,轮指时手指拨弦形状以“扇形”为主,包括半轮、长轮等弹奏都可以手指间距离、弹奏幅度的恰当运用,来产生较为和谐的音色与音调。
(二)左手拨弹中依弦声补韵律
琵琶音乐演奏中常常有“右手为兵,左手为将”的说法,右手主要负责琴弦的音调、音色、弹奏速度、弹奏力度等,左手则负责“依弦声补韵律”,通过吟、揉、推、挽、打、擞、带等演奏技法,进行实音、虚音、音高、和弦等弹奏的控制,从而配合右手拨弦产生丰富的韵律美。通过对以上琵琶演奏技巧的分析,可以引导学习者或演奏者体会不同弦音之间的延续与传递,并有效促进左手琵琶弹奏的余韵修饰,来演奏中珠玉或丝线般繁密的音点。
首先“吟”“揉”为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润色指法,吟指的是大波动、揉指的是小波动,吟揉共用指的是按照收音弦音的弹奏,有规律的对琴弦张力进行改变,使弦音发出一连串的波动音形。通过手腕与手掌间的互相配合,可以在横向、顺向上形成手指对弦的压力, 使之产生微波音、大波音的音乐演奏形态;其次,“推”“挽”为实音、虚音与滑音的演奏技巧,“推”是用左手紧按弦身的某一相品位,向右推进的演奏技巧;“推”是用左手紧按弦身的某一相品位,并向左挽出的演奏技巧。利用“推”“挽”演奏技巧进行实滑音、虚滑音弹奏时,弦音会比原按音位有所增高,琴弦受到較强张力后会产生滑音效果;最后,打、擞、带等按弦指法常在文曲中使用,打弦是手指抬高过程中迅速按音,击弦音量与手指抬起的距离有关,也与击弦力度和速度有关。擞弦是使用食指或中指按弦,用中指或无名指拨弦弹奏,弹奏时拨弦方向琴板平行。以上三种演奏指法的组合运用,可以配合右手击弦的实音,最大程度产生一系列具有余韵的虚音、滑音。例如《高山流水》《霸王卸甲》等乐曲演奏中,使用左手对弦音余韵的修饰,能够产生多种变化的音乐风格与情感表现。
四、结语
随着现代琵琶演奏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演奏技巧、舞台表演形体动作的展示,成为琵琶乐曲弹奏的主要内容。教师或演奏者在琵琶弹奏的过程中,也开始通过音阶、音调与音乐动机的快速模进,来增强琵琶曲音乐弹奏的速度、力度与音效,并产生多种多样节奏、旋律等的变化。但从琵琶演奏的艺术与审美表达方面来看,较快的速度、迅疾的力度与高超的技巧,不能够展现出琵琶乐曲的韵味与美感,只有将琵琶曲弹奏的呼吸、身体节奏、拨弦动作进行有效协调,才能引导受众感受与领悟琵琶作品中的审美意蕴、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段茹.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的控制研究[J].戏剧之家,2014(7).
[2]成玄歌.浅谈琵琶演奏中的气息问题[J].北方音乐, 2018(16).
[3]张佳静.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探究[J].音乐时空, 2014(24).
[4]张弦.琵琶演奏中对音色的影响分析[J].影剧新作, 2017(2).
作者简介:江雪青(1972—),女,汉族,宁夏银川市人,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