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三维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育青年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如若出现教育方法、内容、对象的设定与教育目标错位等问题,必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基于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内容、方法、对象和目标之间的契合,通过构建“内容分殊—介质匹配—对象明晰”的3维视角开拓新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教育介质;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6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12
  原则规范、体系高度一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然而经验生活情境与其深度分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精准化实施,需要尊重社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需要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探索出精准性的方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精准性与实施效果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相联系和衔接,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的新载体和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信不信、行不行,而不是知不知的问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精准化是破解其当前实效性困境的重要命题。逻辑链上的3要素“内容分殊—介质匹配—对象明晰”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整个过程,并包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中,3要素之间组合的方式、结合的程度、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3要素自身的解读和意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学术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数量持续增加,无一例外都在3要素的框架之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广泛的、阳光普照式的宣传或以讲坛及课堂等形式来彰显,但仅采用泛化教育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内在要求,无法充分体现其本质属性,因为人思想的塑造需要通过国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化教育和沟通。综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内容细分、介质精选、对象确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外围拓展、内维精准的目标设定。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错位
  (一)理论和实践的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解释力与实践教育体系不能呼应,主要表现为理论无法引领实践,“两张皮”问题严重。一是现代理论的缺乏,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学理支撑的“附和性宣传”,甚或是无现实关照的政治说教,研究呈现有广度无深度、有问题意识但缺乏学术关怀;二是缺乏学理支撑与实证经验的互相契合,理论在指導实践和引领精神价值构建上呈现出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的焦虑,教育实践无法生动回应理论的持续探索,依然停留于旧时阶段。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核心价值观予以认同的实践力量依然薄弱。
  (二)实际需求与教育供给的错位
  有效教育的前提是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多数95后大学生倾向于接受年轻化、有时代气息的话语,更倾向于感受多元化思想交锋的震撼和魅力,且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还希望保持其自身的个性特质、彰显其独特价值,更关注自身的情感体悟或切身利益等具体问题。然而现实中的教育供给是在指导思想统一要求下的一元化教育,采用相对稳定的思想教育体系,这源于高校扩招后学生数多而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且受教育面过于广泛的现实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做法一般都采用立足国家、社会的高远要求,为学生设立高且远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既不对应学生的现实需求,也不能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对理论的需求比较强烈,少部分教育供给呈现娱乐化倾向,片面迎合娱乐性的需求。
  (三)手段和目标的错位
  一是重“面”上教育,疏“点到点”的教育。面上教育多采用的是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格式、统一的教材、教法,这与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张扬需求相悖,与学生关注自身情感需求相逆;二是方法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但大多还停留在嘴讲手写、讲座报告、交流谈话等形式上,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差甚远;三是学校短期教育和人格长期养成之间矛盾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连贯、非体系化、与学生需求割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致使教育目标显得无所适从。是弥补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和错位,延续中小学教育?还是立足使命面对未来升华中小学教育?或是去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界定,下移目标,或是立足使命人为拔高学生认知,施行上移式目标?碍于现实资源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即继续实施短期和断裂式教育,而这种教育无法为大学生人格的长期养成提供基础或补充足够的养分。
  重要要素之间的错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亟需打开新的视野,开拓新的思路,尤其要加大几个要素实施的精准性,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精确铆定,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式的定制,才能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内容分殊、介质匹配、对象清晰等方面的精准化,则需要在内容上避免板结化、介质上避免老旧化、对象上去抽象化。
  (一)内容精准
  受限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等因素,目前高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往往是大一统、普众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板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个性化和分类指导,缺乏精准性的内容设计,使得原本周密设计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最终沦为形式,于教师而言成为敷衍,于学生而言成了被动接受而非主动的内在需求。所以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殊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前提,尝试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纯粹知识—理论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理论和规律的阐释等,强调理论的魅力,并注重说理的逻辑性,其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信仰,并最终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框架中按照规则做事。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知识说服人,这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当前思想政治领域内逐步加大了实践教育的力度,也取得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实践缺乏理论的渗透与引导,则不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方向与精髓,单纯地迎合学生的实践需求,忽视理论的渗透和教导性,学生容易缺乏理性式从容与反思。就目前的教育情形来说,则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理论自信,理论上的解释和逻辑推演不仅有必要,且理论的魅力能够被一部分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并喜爱,学习与掌握理论是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途径,对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持久的内在认同,从而提高和增强其思想鉴别力与行为抵抗力。   2.实践—互动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理解程度上,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学生对逐步确立的主流价值观的感悟与认同水平。学生对社会价值的选择和内化与其个人生活的实际体验与感受密切相关,生活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渠道和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和解惑具体问题更能增强大学生对理论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并认同事理与价值准则。然而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拓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且设计的最根本依据是关照现实、引领价值,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恰当有效的实践形式与方式是理论得以体现的最终印证。
  3.环境—映照型思想政治教育。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社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是大学生言语行为的镜子。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教育主体,不同环境下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群体可塑性强,且受环境影响大,通过环境映照自身行为进而反思并调整自身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环境影响下或与他人交互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或接受暗示、思考、揣摩,可能使个体改变思维、行为方式,甚至价值观。
  (二)教育介质精准
  恰当的教育介质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格尔曾说过“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表达与传达和教育介质密切相关,选择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内容的传达效果与传播工具高度相关,介质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匹配型尤为关键。
  1.话语体系的使用。话语范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工具需要随语境发展变迁不断进行转变,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多倾向于显性、知识灌输、抽象为主的表达;而精准且富含渗透力的表达需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从强制转向价值熏陶,从抽象为主转向具体形象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应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现实教育活动中多固守一种话语表达,如单纯的理论话语或生活话语,此类表达均不能恰当地传达教育的实质和精髓,话语的选择与教育效果高度相关。从理论话语体系看,实效的话语必然是在确定的学科理论框架中才能产生具有学科意蕴的概念、原理、范畴、规律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和理论逻辑彰显魅力的重要途径,高度概括的文本话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力和思考力。生活和实践话语贴近生活的语言,直白的表达发轫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育过程中两种话语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施教者和教育对象、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理论话语还是生活话语都应尽量摒弃灌输或训诫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充分结合两种话语体系,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入脑入心,指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能够真爱真用,指导学生思想和情感需求进而做到终身受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使用理论话语,却未能呈现理论的自娱自乐和引导学生体会理论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二是片面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娱乐化的表达,表现出娱乐至死的趋势。两个极端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渴求,推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引领责任。
  2.网络介质。网络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教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逐步网络化,如学生可通过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信息与好友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可基于这种互动交流与施教者进行实时沟通互动,采用影像综合、图文并茂等传达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
  (三)对象精准
  因材施教是教育效果予以体现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发展、现实需求等方面差异显著,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群体特殊性,从大学生的认知結构与水平、接受心理及趣缘来界定其差异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
  1.认知结构与水平。社会整体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区域间发展差异的不断加大,大学生之间的认知结构与水平正呈现越来越大的差异,不同地域、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教育范式、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2.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被误以为是政治宣传,是国家“洗脑”的政治需要,致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抵触情绪,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缺失对大学生接受心理的考虑。在日趋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一味灌输或强制性的教学方式无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致使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南辕北辙。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需要澄清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个人幸福的必要教育内容;二是在认识上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独特的发展目标、理论体系及使命,施教者有必要引导学生站在学科的视角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以往的偏见和认识误区。
  三、基于“内容—介质—对象”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分殊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工具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重要的工具,精准化有助于从板块式指导向分众式指导转换。对应于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独特成就,作为核心价值观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寥寥无几,说服力不强,特别是在回答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方面显得极为乏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针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时势增强自身的引导性、批判性和解释性。当今大学生多呈现出价值观迷失、实用主义盛行等不良状况,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创新土壤。科学的理论才能引导合理的行动,理论必定要为社会价值整合提供理论支持或增强对社会现实思想问题的解释力,要实现这些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亟需创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逐步分殊。分为纯粹知识——理论型、实践——互动型、环境——映照型,还可以根据教育的形式与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实现工具细化与教育的精准。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化。优化不仅陷于文字游戏或是自娱自乐式的抽象化教育,而是要指向现实,才能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注重自身理论系统改进的同时,亟需把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力及对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和思想环境的优化力纳入学科建设之中。促使理论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三是理论引导由虚变实。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在思想逐渐解放,学生群体逐步构建自身思想认识、探索自身内在需求的境况下已经无法产生理想效果,需要从抽象化的引导逐步向互动式、参与式转变。四是理论体系构建,重面也重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多从整体性出发进行构建和设计,鉴于大学生思想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理论构建更需要立足于个体、个性化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内容更应注重个体的实际需求。   (二)摒弃“泛实践性”和“唯实践性”,促使实践教育精准对应需求
  “泛实践性”的实践形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娱乐化、肤浅化特征,“唯实践性”则会冲淡甚或抹杀理论的价值,二者都不可取。要探索有针对性的实践设计、实践教育的理念,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回归最初的需求与价值。具体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1.实践设计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形式的创新最终服务于内容,形式主义泛滥只能导致大学生的偏见不断加深。拓展学校教育范围,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和相互弥补,在实践中通过引导、调正与反思,实现教育自己、改正自己和完善自己的目标。
  2.充分重视环境——映照型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先进校园文化,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及积极进取的优秀风气;发挥学缘、趣缘等社团圈子文化的正向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功能,积极利用网络独特的微叙事表达方式和逻辑,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突出校园文化阵地和核心价值的传播话语权。
  (三)精心打造介质载体,精准传达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内容、对象以及介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話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言,介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对象的媒介,其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效果予以体现的重要标尺。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发展状况而言,教育者需要对教育媒介作观念上的调整和更新。
  1.加强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施教者的观念需要从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向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首先施教者应把网络技术的学习当作是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通过加强培训学会使用网络表达,关注网络事件,使用网络与学生互动沟通,学会使用网络数据、统计方法等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真正将学习网络技术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2.找准大学生的心理与价值需求。借用新兴网络空间,深入思考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分别有哪些作用?有哪些互补的空间?网络教育的趋势是什么?与此同时,更深层次地开发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从用户场景、区域场景、功能场景、兴趣场景等层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话语介质由强制性向渗透性转变。话语是思想输入和渗透的重要媒介,应注重生活化、现实化、学术化。学术化话语是区别于文件话语、政治话语以及宣传话语的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构筑独特的学科话语体系,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品性,摒弃政治挂帅的教育话语形态。生活化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紧密结合社会中有代表性的事态或案例,进行引导性的解读,切中大学生内心的困惑与实际问题,使得教育话语呈现出生命力。
  4.精准使用话语。学术话语的构建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话语体系,形成契合中国文化影响的话语框架,充分展示学术的逻辑结构。这需要对施教者加强理论培训,强化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学术话语的重新塑造过程中,转变大学生对学术化语言的排斥状况。
  (四)精准关注教育对象
  借鉴社区治理中的网格化模式,可对大学生进行网格式划分和网格式思想政治教育,将过去传统、被动的教育转变为现代、主动、个性式的教育,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按照学院、班级、专业、社团等划分授课群体,尝试以事件为教育内容,注重凝结多方教育合力,发挥多元化教育主体作用,注重高校社团文化氛围的营造,积极发挥趣缘、学缘等非正式教育场合的教育影响力,营造正向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谭春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2]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3]刘建军.以弹性思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
  
  
  (责任编辑:郭彦松)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ar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f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misalignment of educational methods, contents, objects and educational goals,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prec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fit between content, method, object and target, and explores a new pat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content divisionmedia matchingobject clarity"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ecision; educational medium; network technolog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