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听、说、读、写,是贯穿语文学科的四个基础步骤,听说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识字表达,读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与扩充积累,最后一步达到输出的过程,阅读的使命在于承上启下,不仅有利于语文整体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科,无论哪一学科要想获取知识,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基础能力。所以说阅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家学习的速度与效率,怎样才能有效培养提升大家的阅读能力?笔者,通过实践经验总结阅读的意义价值,探讨一些阅读技巧与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习惯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73-01
  在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的今天,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初中语文来说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的重要性与价值不可忽视,不仅是在学生时代,就算步入社会生活工作中,也不会缺少各式各样的阅读,所以说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如何进行高效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阅读可谓是没有局限性的,但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确定好方向与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具备层次、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让阅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一、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实践教学中,我们作为引导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打破传统观念,让主体阅读思考后能得到实质性积累。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引导大家进行有选择的价值阅读,切莫盲目阅读,让阅读有明确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让大家能够自行确定阅读的方向,能够根据内容、形式、风格、对象,有自我的定位与侧重。
  举例:选择科技类文献读物时,大家不仅可以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想象力与探索欲。选择情感类的读物时,大家可以得到作者想表达的丰富情感,引起共鸣和自我感受心境上的思考。
  所以说,我们需要让大家具备这种明确的阅读目标,是带着目的去阅读的,保证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思考,让阅读更有价值与意义。
  二、阅读的技巧
  我们在让大家确定了阅读目标后,还应该让大家掌握阅读技巧与不同的方法,除了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外,还应该让大家阅读不同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之前,我们要让大家初步分析和了解作品的不同特点,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总结方法与规律,由简到精、由浅入深。
  例如:在阅读“说明文”类型的文章时,就应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能够认知文章倾向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并说明解释。简读文本,粗略理清说明的顺序,而后精读,寻找说明对象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表述事物特征的方法,总结文本特点。就拿小说来讲,故事情节曲折,描写更为生动形象,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从背景环境到人物心理,都能够给予读者无限遐想,让大家能够分析不同的描写手段及语言运用。将记叙文进行全面性剖析,时间、地点人物配合主体起因、经过、结果,借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记叙整个事件,通过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入,表达和映衬所想的主旨。相比之下,散文更注重可以加入主观联想和思考。而议论文重在论点寻找,分析作者如何来通过一系列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若是能让大家对几种常见文体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清晰阅读技巧,能够深入解读文本,长此以往,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量化阅读积累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课堂阅读的习惯,还应该在课后引导大家进行量化阅读。摘抄是积累文学素养的一种高效的方式,所以说我们应该强化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素材的积累,持之以恒地摘抄拓宽大家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效率。二者,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习惯,积累阅读收获,从教材开始练习,让大家坚持写心得写评价,在积累量化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本文,让阅读更具备实效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大家记忆力的强化锻炼,大大提升书面表达技巧,让大家能够在写作时,有的可写学以致用。
  四、阅读后的反思价值
  我们除了要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技巧外,还要让大家学会反思,吸收他人优势,改正自我缺陷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有思考的阅读,才更具备学习的价值。在强调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当下,并不是形式上的自主,而应该让大家能够具备自我感悟、感知、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能够推动自主的发展。
  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注重知识的灌输的教学现状,与大家一起融入阅读氛围,共同分享阅读感受,相互交流探讨,引导大家学会自我思考,培养大家发散性思維能力。告别机械的接受式认知,开启自我思维模式,让阅读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敏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J].课外语文.20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