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融情 书道润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书写技法,更应该注重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热爱书法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了解它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养成高尚美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养德、启智、育美的目的,帮助他们在洁白的生活素笺上书写美好人生!
[关键词]书法教学;情感教育;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7-0017-03
[作者简介]陆燕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21)师训处主任,一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书法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书法技巧,更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书法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和优秀的文化品质。
一、了解书法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汉字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文字发展史是书法教育的内容之一。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最初形成了定型文字——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甲骨文演变为大篆,后来去繁就简发展为小篆,同时产生扁方形的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今草、狂草,最后,自成一体的楷书在唐朝开始盛行,而介于楷书与草书间的行书,成为我们日常书写常用字体。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篆书典雅古朴,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楷书端庄工整,行书易识好写。当学生了解了书法的悠久历史后,自然会生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法在思想交流、文化传承中的社会作用。我国是文明古国,很早就与外国有文化交流。比如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日本使者在中国长安留学17年,回国时带去了丰富的中国书籍文化资料,其中就包括中国书法。日本的片假名大部分是从中国的楷书简化而来,而平假名大部分是从中国的草书演化而来。当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后,必然会热爱祖国的文字,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豪感。
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国教育报》上所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上述史实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书法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就是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二、学习名家品格,深植清正之根
中国古代书法强调“学书立品”,推崇书品人品俱高的书法家。西汉学者杨雄曾经说过“书为心画”,柳公权有著名的“心正则笔正”之说。书法作者必须有一个美的心境,美的“场域”。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凡被尊称为书法家的人,除书道艺术上受人赞誉之外,其人品多受世人称颂。
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可以适时讲述书法家的故事,引导学生走近这些有高洁品行修养,刚正人格力量的名家:刻苦治学、扶贫济困的王羲之;爱国卫家、忠心耿耿的颜真卿;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的虞世南;处世达观、坦荡正气的苏轼;疾恶如仇、一身正气的郑板桥……以激发学生内心的钦佩之情。通过这些书法名家高尚品行的濡染,让他们明白道德修养是艺术修养的基础,让“雅正清刚”的为人之道在学生心中植根。
三、提高欣赏能力,提升审美雅趣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作品的美体现在点画的分布、字形的组合、线条的质地、节奏的韵律、章法的布局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书体美:篆书端庄、隶书舒展、楷书精致、草书洒脱、行书潇洒;感受章法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字的大小、方扁、倚正等是怎样布局的,章法上的疏密、留白、节奏等是否恰当。除此之外,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书法的意境美,这不仅需要用眼力去观察,更需要用心灵、情感来挖掘作品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我们可以从《兰亭序》里领略王羲之的洒脱练达,体会其挥毫时的酒酣淋漓;从《祭侄稿》里感受颜真卿的凝重稳健,同情其痛失亲人的伤感悲怆;从《寒食诗》里体会苏东坡的豪迈气度,品味其万般无奈的惆怅失意。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他们就能手摹心追,穿越千年和古人的心灵对话,聆听他们的倾诉和心曲,获得更美好的艺术体验。
四、领会书写规律,感受和谐美德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汉字美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彼此包容、互相避让,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时,我们要抓住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讲解“避让”这一书写规律时,告诉学生避让使笔画与笔画之间,偏旁与偏旁之间产生亲和感、依存感,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美感。以“从”字为例,左边的“人”要让右边的“人”,所以左边“人”的捺书写时便变成了点,这就是避让。如果不避让,非要写捺,就不像个“从”字了,而是左右两个“人”各自顾影自怜。由此可见,写字时注意了避让,这就是谦让与和谐的体现。再比如在讲解“下托上”这一书写规律时,以“昌”字为例,两个日字方框,单独一个日字为长方形框,书写时下部的日字框要变为扁扁的梯形框,像个稳固的座基,才能把上面的日字框托起来,整个“昌”字才显得稳重大气。正如写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不斤斤计较,有谦让、奉献精神,大家相处起来才愉快和谐,这个集体才会更团结向上。
如果教师是个有心人,在讲解书写规律的同时融人和谐美德的情感滋润,及时表扬班级里在谦让、奉献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巧妙渗透人际交往的情感教育,就达到了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五、坚持严谨练习,练就恒心毅力
学习写字,把字写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工程,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严谨练习的习惯,培养恒心毅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书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学其皮毛,因此学书法一定要心存敬畏之情、严谨之心,老老实实从临帖人手,这是在向古人取法。其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畏难、松懈,甚至放弃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墨池”“笔冢”等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古人学书小故事启发激励他们不要放弃,还可以个别谈心,让学生明白在写字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挑战,放弃退缩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只有鼓起勇气攻克它,才能取得胜利。最后,在帮助学生建立坚持的信心以后,教师要趁热打铁,认真示范,生动讲解,细致指导,尤其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赞美,使他们得到鼓舞,找到自信,让他们明白: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战胜它,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懂得:在人生道路上也要像练习书法一樣持之以恒,坚毅前行。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书法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学生必然会在情感共鸣中提高书艺,同时也能养德、启智、育美,为他们美好人生助力!
[参考文献]
[1]舒宏广.小学书法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08.(9):58-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