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融媒体时代引领人们生活和行为习惯向网络空间发展,受众因存在融媒体认知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发展能力、传播道德等方面的不足,出现生活和行为习惯上的消极取向,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提升受众网络媒介素养为主线,从筑牢认知基础、抵制不良价值观、增强价值认同、践行和传播核心价值等途径.可强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媒介素养;融媒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已经深度网络化,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受众出现消极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研究拟分析融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并基于提升受众网络媒介素养,从筑牢认知基础、抵制不良价值观、增强价值认同、践行和传播核心价值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融媒体时代受众网络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当前,融媒体格局已初步形成,各种传播主体相互渗透,带来了网络媒体环境的激烈碰撞。第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化。传统媒体通过“两微一端”模式,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崭露头角,并积极试水APP新闻客户端,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了传播力。第二,网络媒体社交化。以社交为纽带可以增强媒体用户的黏度,所谓“无社交、不媒体”,腾讯强化QQ和微信的社交媒体功能,百度、搜狐等网络巨头也涉足社交媒体。第三,自媒体深耕小众化。由于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成本极低,造就“长尾”的机会大大增加,自媒体通过个性化信息传播,屡屡上演逆袭传奇。第四,信息推送智能化。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采用信息快速聚合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设定技术参数和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第五,信息环境同质化。一些网络媒体在“渠道为王”“流量为王”的鼓噪下,沦为网络新闻标题党,不在信息内容的发掘上深耕细作,热衷于推送内容存疑、观点偏激、炒作热点、庸俗低劣的信息,造成信息环境进一步同质化。
  这些特点对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要有辨识媒体身份的能力。在融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传播机构、个人用户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新媒体,但他们的内容制作能力、专业化程度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其专业性和权威性程度的不同,受众需对媒体身份进行鉴别,从源头出发提升判断能力。第二,判断媒体立场能力。当前,在价值观领域的竞争和冲突异常激烈,西方社会思潮的代言人利用网络受众的反传统思维,极力传播立场和价值观消极的信息。第三,辨析信息内容能力。融媒体信息多元,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需树立鉴别意识,提升对信息的分析、研判和辨别能力。第四,研究传播规律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生成机制和传播流向正在发生变化,“眼球经济”带來热点信息井喷式增长,智能化推送带来视野的局限与遮蔽,个性化服务让受众陷入媒介依赖等。为此,跳出信息陷阱观测传播规律已成为受众必备的能力。
  二、融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一)信息渠道多元、复杂引发认知困境
  网络融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复杂,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型。第一,新闻网站。从事新闻服务的网站包括三类:传统新闻单位设立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站,如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新闻信息的网站。第二,社交媒体。这一类主要是微信、微博、百家号、QQ空间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统专业媒体、信息传播机构和个人账号并存。第三,APP(手机客户端)。大致有三种类型:传统媒体的APP,如人民日报APP等:商业传播机构的客户端,如今日头条、UC头条等;各种功能性APP,刊发一些黏合性信息。第四,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官网、官微等。多种渠道的海量信息相互交织,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造成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认知难度。没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作为支撑,受众往往出现信息认知困境,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
  (二)信息甄别素养不足,带来信息障碍与价值观异化
  面对融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受众的信息甄能力存在不足。首先,信息的甄别更加困难。融媒体环境下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与传统媒体时代完全不同,商业媒体、自媒体十分活跃,但他们的信息制作、传播活动与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客观性、规范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受众基于自身的媒介素养进行理性鉴别。其次,互联网思维带来价值危机。在互联网时代,流量经济盛行,一些APP、自媒体、社交媒体等为了获取点击量和赚取广告收入,不遗余力地编发和推送大量危言耸听、沽名钓誉、移花接木、低俗庸俗的信息,来吸引用户的眼球,给正确的价值观带来冲击。最后,受众对西方价值观批判鉴别能力不足。一些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的文章借网还魂,利用网络开放性平台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主、自由绝非简单的普世价值,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受众对此难以觉察或上升到理论批判高度,这就带来了价值观的异化。
  (三)缺乏理性思维与技术素养,学习能力与价值培育弱化
  网络融媒体时代“速食主义”“文化快餐”极为普遍,受众养成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难以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第一,沉溺于网络世界。在社会生活与互联网密切融合的时代,理性认识网络是合理使用网络、避免产生网络依赖的前提,但是由于受众对网络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沉醉于网络所带来的“舒适”服务中,殊不知已被网络“绑架”。第二,网络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一些网络用户频繁在各类网站实名注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晒个人隐私等,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风险。第三,学习意识淡薄。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学习服务功能,如可以学习经典著作、参与在线培训、获取权威信息、收集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理论等。这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如检索、查阅、整理、编辑能力,而这些正是普通受众的欠缺之处,他们利用网络的学习意识薄弱,沉浸于娱乐、社交之中。总体上看,网络认知能力和技术素养的不足,带来受众学习能力的弱化,影响自身价值观的培育。   (四)缺乏网络道德素养,消解价值认同的社会基础
  当前,网络道德约束机制、自律机制尚待完善,造成受众网络道德素养缺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社会基础造成冲击。首先,网络传播伦理欠缺。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非人人具备“把关人”的素养,如为了“吸睛”将突发事件中的血腥场面曝光在社交媒体,冲击文明社会底线;只“大胆假设”不“小心求证”,罔顾实事制造“新闻”,冲击社会诚信体系;热衷传播质疑和诋毁英雄人物的信息,以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民族精神等,都违背了基本的传播伦理。其次,网络技术应用道德欠缺。一些个人和组织自恃网络技术水平高超盗用他人网络账号,侵犯和传播他人隐私,甚至以收集和贩卖他人信息谋利。这种网络技术应用的不自律将使自身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第三,滥用同情和道德绑架。网络空间的紧急求助往往能唤起人们的同情,但是一些人却有意无意地传播煽情信息。比如,“温州乐清男孩失联”事件,孩子父亲不断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50万求线索”“挽救一个家庭”等极具冲击力的信息,亦是在滥用人们的信任和同情。这些网络道德素养缺失现象,对社会的道德体系产生了破坏,消解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社会基础。
  三、融媒体环境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一)勤思明辨: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基础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服务功能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总体上把握网络融媒体信息的来源、性质、分类、传播特点等,是受众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在融媒体环境下,各类传播主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信息制作和传播活动,多种信息交织为受众呈现了一个网络现实环境。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把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给我们塑造的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本身,这种“拟态环境”是人们依据媒体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并不是真实环境本身。同样,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现实环境与真实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人们沉浸于网络而忽视了网络之外的社会交往与调查,往往把网络现实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本身,导致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出现偏差。因此,受众应勤思明辨,增强网络认知和辨析能力,并借助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审视网络现实环境与客观现实环境的差别,从而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世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
  (二)内化于心:鉴别和抵御不良信息和价值观侵蚀
  融媒体多元信息环境要求受众将价值判断内化于心。首先,判断信息的来源。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决定了信息的价值,来源权威则意味着可信度高,对受众的参考和使用价值就大:反之,以無法确定来源的信息作为参考就可能带来麻烦。同时受众还要对渠道不同的信息进行对比鉴别,能够相互印证的信息往往更为可靠。其次,关注信息的作者。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发布或撰写的信息一般具备较高的可信度,而那些没有作者和单位署名的信息则极可能是刻意杜撰、移花接木、随意拼凑的信息,需要引起受众的警惕。最后,分析媒体的立场和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任何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即便被新闻界奉为圭臬的客观性原则亦有其局限性,任何媒体和记者的文章之中都会隐含自己的观点,那些看似客观的解读中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网络受众必须认真审视信息作者背后的价值取向,透过信息的内容研判信息的本质,积极抵御负面的、消极的的价值观。
  (三)外化于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受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学习,提升知识储备,从本质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集合了最新知识和最丰富的资源,受众要把网络作为学习提高的平台,在学习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首先,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是个人和谐成长的基石,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而且能够激发受众参与国家发展建设的强劲动力。其次,学习反映社会和时代精神的资源。尤其是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巨变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从现实生活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的基础上,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
  (四)担当有为: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融媒体时代,普通受众亦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导演一场信息风暴,这就是网络的“扩音效应”。缺乏网络道德与安全素养,极易出现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要担当有为,既要树立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又要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认真学习网络法规。以网络法规为指引来构建自身的道德约束边界,建立道德评估意识,形成信息传播活动的道德经验范围。其次,深刻把握传播伦理。在网络传播活动中贯彻人文意识、理性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并基于网络信息扩散迅速可能带来的“扩音效应”,尽量收窄自身信息传播自由的空间,形成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意识。最后,审慎对待非主流信息。非主流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发展关系密切,成为一些受众模仿和传播的热点,这些信息虽然与法律和道德并不违背,但可能存在价值观导向上的瑕疵。在法律法规、传播伦理、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受众才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中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