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剪纸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它,那就需要我们在美术课堂中给孩子渗透剪纸文化,让学生了解剪纸的美;学习如何剪纸,让学生感受剪纸的美;根据所学创作剪纸作品,让学生体验创造剪纸的乐趣。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在美术教材课程的整和上融入剪纸元素,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剪纸课程,让“剪纸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扎根”。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课程整合
一位建筑大师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是美感的世纪,在全球化大趋势下,美感是一种竞争力。”美感的落实就从美術教育扎根做起,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接受美得熏陶,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剪纸,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独特的美。只要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就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一幅幅剪纸作品表达出来。
一、剪纸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生源多为附近的村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数量多班级数量少,属于大班额教学,课上老师无法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更不可能对每个孩子手把手的教授剪纸技艺。其次,学生、家长保护、传承剪纸技艺意识薄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认为传统剪纸技艺将来用处不大。除此以外,我们的美术教科书采用人美版教材,书中对于剪纸内容的涉及较少,一册书中只有一节剪纸内容,多的只有两节,学生想从书本中获得剪纸方面的知识比较有限,还有剪纸教学是在美术课堂中教授的,我们需要在规定的学时内给孩子丰富剪纸知识,将剪纸与美术教材进行整和并让学生既学会书中的美术知识又学会剪纸。
二、剪纸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
结合农村孩子生活阅历的特点,以及每册美术教材中关于剪纸的内容,对剪纸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提出以下方案。
1.了解剪纸的美
剪纸来源于民间,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及北方的农村,每当过年或家有喜事时,人们将剪纸作品粘贴在窗户上。剪纸创作的题材也是与劳动群众、农村生活息息相关,有劳动群众饲养的家禽和家畜:鸡、鸭、牛、羊等动物,还有象征四君子的梅、兰、竹、菊等植物,还有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创作题材,剪纸作品最多的还是表现祈福、迎祥题材的,如石榴寓意多子多福、鲤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剪纸作品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通过在美术教室粘贴剪纸作品,天花板上缀满其他载体的剪纸作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氛围,感受浓郁的剪纸文化,课堂中引领孩子欣赏教室里的作品,感受剪纸的美、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理解每一件作品的寓意内涵,便于学生在创作时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巧妙运用创作题材。
2.感受剪纸的美
感受剪纸的美,除了美术课堂上欣赏剪纸作品图片以外,课下我们学校聘请了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大师给孩子们讲授剪纸的故事。通过剪纸作品、剪纸讲堂的熏陶,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剪纸文化,感受到剪纸因地域文化的影响而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不同形式的剪纸作品,呈现给孩子们不同的剪纸制作方法:阳刻、阴刻、阴阳结合三种类别。从欣赏的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孩子们能够总结出所看到的纹样,如水滴纹、圆形纹、柳叶纹、燕尾纹、月牙纹等。只有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了,对它感兴趣了,他们才能深入学习这项技艺和传承这项艺术文化。
3.创造美的剪纸
谈到创作,首先学生大脑里得有素材。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题材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做一个有心人。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剪纸创作当中,发现作品的形式美和寓意美。在剪纸教学的设计上,先从最简单的对称剪纸学起,将纸对折,在对折好的纸上画出一半的图形,剪出来展开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形象。等学生掌握了对称剪纸,具有了一定的剪纸基础,再引导学生改变折纸的方法,相同的图案,将会得到不一样的剪纸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以后再增加难度,让他们学习不对称剪纸,在纸上画出纹样,如圆点、水滴纹、月牙纹、梳齿纹等,然后剪出来,所有的剪纸内容以美术教材为依托,将剪纸与美术教材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和和拓展。整个剪纸教学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容易接受,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剪纸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的剪纸方法,学生们完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这些剪纸作品最后的呈现又以不同载体为依托,低学段主要注重剪纸作品的装饰性,高学段除了剪纸作品的装饰性以外还注重剪纸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仉坤,张立编.民间美术之旅.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9).
[2]张建中.零起点学剪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