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解读,阐释电影人类学艺术风格。电影中人类学与现代影视技术、影视表现技巧的高度结合,使其以特有的艺术表现价值,呈现对于生存和人性的选择思考。
关键词:人类学;现代影视技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 人类学释义及其电影艺术风格
千百年来,囿于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知识与认知能力增长缓慢,历史遵循着稳定的法则,世界的改变尚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内。如今,雷·库兹韦尔在《机器之心》中描述的类似便携电脑、无线网络、自动驾驶等大胆预测全部真实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对未来更加惊人的预测则会基于人类在智能大幅提高的水平之下对自身历史的重新认识和解读。“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我们开始研读历史,这使我们能看清不同的前进方向,并开始注意到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这意味着科技的进步使得传统影视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1]在荧屏上构建的虚拟世界愈发令人向往。
后人类主义时代,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还未完全实现,人类只能以现有的研究方法来满足对自身永无止境的探索,人类学正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来解答关于自身一系列问题的学科。“人类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研究人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也在随着其研究领域的纵深不断发展,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精髓在于其宏观性和比较性。它是随着近代科学和进化论理论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的。”进入后现代人类学时期,[2]人类学研究特点中体现出一个重要的研究理念:“或隐或显地注重文化艺术主体对文化模式的解读、认知以及对文化象征意義的阐释,强调研究中主位阐释与客位阐释的互动,挖掘个体人格与心灵在文化艺术创造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想象、幻想的生成转换过程,以及各种‘有意味的形式’折射出的艺术心理图式。”这一研究理念的出现为人类学在影视领域成为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带来契机。[3]
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风格表现
2.1 技术和艺术结合呈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3D电影,充分展现了李安导演在人类学领域的深刻领悟。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和视觉技术的完美运用,主要得益于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结合。由于科技和泛娱乐化工业的发展,电影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趋势,并以其独到的题材、体裁和表现力,把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事物甚至是出现于未来社会人类还没触碰的事物,感性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把抽象化为形象,使无知化为有知,化冷漠为感动。
影片中少年派和一只虎在遇难后艰难漂流了近一年时间,227天中,他们经历了敌对、驯化、依赖、信任的完整过程且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系,并在最后共同重回陆地,获得新生。派和理查德·帕克在茫茫大海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接受了来自大自然的洗礼和精神的救赎。旅途中,最危险的并不是肆虐无情的狂风暴雨和食不果腹的求生困境,而是一次次精神上的对立冲突,让派在宗教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中艰难抉择。美轮美奂的食人岛、海上闪动的生物光和无数海洋生物共同营造的漂流盛景,又有多少是派对现实的虚拟具象化幻想。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设定让人忘却流年且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每一帧的变换都严丝合缝地与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和冒险经历相结合。电影,尤其是3D电影,以其无所不能的表演与多样化的表达特性,将这些难以理解或困于表达的感受,以清晰可见的视觉形态呈现出来。大量的电影在泛娱乐化的表现基础上将这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终极关怀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其无尽的想象力和无限夸张的表现力以及各类型的表现形式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电影风貌。
2.2 主题及剧情的表现形式
(1)叙事体系下的剧情架构。一些电影以其特有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改变了成年人对电影的理解方式,影片中各种表现形式成为展现其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判断出一部影片内涵价值是否承载着直击人心的要义。动画作为电影体系中的一员,其视觉符号更为灵活,在对其叙事体系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其符号再现可以夸张、变形、抽象与演绎,也可以虚拟仿真、叙述与记录。[4]在这方面,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电影故事的叙述风格有别于普通电影,从成年派向一名外国作家讲述少年时期海上遇险的故事开始讲起,准备移民的派一家关闭动物园,和动物一同搭上货船。夜里的暴风雨一瞬间吞噬了货船。在经历救生筏上幸存者相互厮杀以后,派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老虎理查德·帕克躲在舱布盖下成了派的冒险同伴,凶残的老虎成为派在求生途中最大的变数。然而在学习共存的过程中,派使出浑身解数来喂饱它,而它也逐渐成为派的精神支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漂到了一座有很多食物和淡水的无人岛,然而白日里的天堂岛屿到了夜晚就会成为杀机四伏的食人岛。白天和黑夜的明显分界,弱肉强食的恐怖经历让派与老虎只得再次出发,在历经艰险获救后,理查德·帕克却毫无留恋地消失在丛林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彰显人类学内涵的经典之作,采用的嵌套式叙事风格和架空设定充分发挥了3D电影表现内容所具有的抽象概念、虚拟角色的能力,使得电影在追求高级视觉体验的同时,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
(2)逻辑体系下的剧情重塑。奇幻的故事剧情和视觉效果只是美丽的外衣,越残酷就越接近真实。派向他人讲述了第一版故事,遭到质疑后立即说出了第二个泯灭人性的故事:拥挤的救生艇上并不是动物,而是一群为了生存、相互厮杀的人类,派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似情节舒缓,主题部分看似只是在讲一个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各种暗示、表征、意象。影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阐述了“人性”“神性”“动物性”这3个隐性主题。以人和动物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的剧情为隐藏线索,突破了主体剧情和其他剧情之间的界限。片中多次出现的动物、文化、宗教要素则分别凸显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各个配角的人物性格和动作细节与船上动物的遭遇均可逐一对应:水手大喊的“斑马斑马”显示了其身份,霸蛮粗俗的厨师像极了凶残成性的鬣狗,而在最后,派则像舱布盖下冲出的老虎一样爆发了动物性。剧情的事实是在电影整体逻辑下,观者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结构及经验和联想,进行自我重组和还原。它所展现的复合信息带有严密的逻辑性,较之以一般逻辑推理感受所得结论,更直接,更逼真,更具感染力,将赤裸裸的人性和欲望展现在观众眼前,引起其双重思考。
3 结语
漂流期间无尽的孤独与绝望令派快要放弃自我信仰,但敌不过猛虎在侧。幼年扎根于心中的自我牺牲、救赎世人的观念让他正面应对未知的艰险,重新思考自己与老虎的现实关系;他逐渐学会压抑自身动物性,在漂流期间学会与老虎的相处之道。最终,老虎毫不留恋地奔向丛林,派心中的动物性随之烟消云散。由此可见,动物性让派在危机中存活,但本能的人性让他在动物性残忍的厮杀之中脱离。动物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贯穿整部影片,成为导演对人性思索的最佳解读。对于人类学来说,人终究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性是使人的主观和责任意识在现实中得到实践和升华的重要因素。人类学和影视思维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电影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程度。电影中的各种隐喻和映射都通过人类学的探讨、剖析和解读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引起共鸣。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的发展和变化,其实是和当代电影的变化发展共同进退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技术与艺术同行;在探求影片主题对于人生的深刻教益上,人类学与影视艺术价值共存。
参考文献:
[1]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 王海龙.视觉人类学新编[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3] 黄泽.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17.
[4] 孙玉成,龚念,李东勋.动画——视觉人类学的影像新场域[J].民族艺术研究,2015(4):17-22.
作者简介:李兴(1973—),男,天津人,硕士,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赵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