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互动理论下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有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可帮助教师反馈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听课的具体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对教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对课堂提问原则和策略进行全面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小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19)29-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51
  师生互动作为教师调节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培养拥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在众多师生互动方式中,有效提问一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
  师生互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施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项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重大作用。
  (一)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决定他们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点,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特别短。假如师生课堂互动比较少,教师讲课方式比较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课堂效率就会很低下。课堂提问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恰当的提问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句话说明提问的重要性。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相对被动的,他们没有养成思考和探究所学知识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有层次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提问可以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还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课堂提问相对其他形式测试(如笔试)具有及时、准确的课堂信息反馈优势。提问是师生面对面地直接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检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的改变,放缓或加速教学进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原则
  管学刚(2015)提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六大原则,即激发兴趣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思维原则、难易适当原则、适时性原则、鼓励性原则。
  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原则应该依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类型。如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侧重语言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提问应该侧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精读的能力。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问策略
  1.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精心设置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内。过于简单的问题虽然会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却不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反,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能力水平,会极大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可能直接放弃对问题的思考,也起不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所以,课堂提问应该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适中的问题可留给小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提高学生作答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注重提问的语态和姿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的语气和语调会影响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提问时,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饱满、热情、具有挑战性的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高昂的情绪极易影响和传递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为此,会有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好的分数来获得教师的关注,有的学生会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获取教师的信任。而有的学生会通过非常规手段来获取教师的关注,比如上课打闹,破坏课堂纪律,与他人说话,不听教师讲课等。这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针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设置易回答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提问维护课堂纪律。事实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而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   3.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过后,学生会起来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给予其一定的思考时间。此举在于帮助全体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差去思考问题本身,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提问环节中,進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案的准确性,而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科学地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是强行让学生给出一个答案,达不到课堂提问的预期效果。
  对于提问的时机问题,即在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给出答案之间需要多长时间,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能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想出答案。如果教师提问了几分钟后,很多学生都已经看向教师,说明学生已经完成思考得出相应的答案。当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完成思考得出答案后应该看向学生,有的学生会躲避教师的眼神,有的学生会埋头苦想,直接拒绝与教师做任何交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过程,教师应该再多给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尽量让更多学生回答
  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立足于全体学生。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比较倾向于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主动举手的学生也比沉默不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多。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缺乏耐心,更不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缺乏热情去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思考。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做出多种不同的尝试,比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一些较为开放的问题鼓励那些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起来作答,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点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5.真诚听取学生答案,尊重学生回答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学生尊重教师的授课,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回答。比如,教师在听完学生回答之后,应该真诚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举动。对于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回答不完整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完善答案;对于完全错误的答案,教师要肯定其思考的过程,并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出错点。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莫靖,文雯.注重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13(5):372.[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翁海红(1981.12— ),女,汉族,福建福鼎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096.htm